榕教人〔2021〕14号 福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福州市闽都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五年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6.15

浏览次数:10826

来源:福州三中

福州市教育局文件

 

 榕教人〔202114

 

 


福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福州市闽都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福州教育研究院、市属学校: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人才素质能力,特制订《福州市闽都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五年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福州市教育局

2021610

 

(此件依申请公开)


 

福州市闽都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五年规划

2021-2025年)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和教师评价改革工作部署,根据《中共福州市委员会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人才素质能力。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新任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专家”的教育人才六级进阶培养体系。培养评选30名教育专家,100名市级教学名师,培养认定800名市学科带头人、1600名市骨干教师。优化中职专业课教师“双师型”培养模式,创新教师培养机制,通过五年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素养优良、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潜能强劲的教师人才队伍。

三、培养层次

 

(一)新任教师培养——筑基计划

充分调动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和新任教师所在学校的人才资源,开展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为期一年的见习期培训。入门养成计划实行“三导师”制,即为每一位新任教师由教师进修院校配备市学科带头人以上名优教师为区域专业导师、由所在学校配备骨干教师和成熟的班主任作为校本导师。通过培训,使新任教师熟悉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准确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家校沟通,理解并基本掌握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教法,掌握备课、上课基本技能,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逐步处理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疑难问题。强化非师范类教师的“两笔”字、教学设计、教学表达、教学测评、教学研究、学科专业技能、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七项基本功训练。福州教育研究院组织“新师考核大比武”,考查新教师成长以及导师的工作成果。

(二)教坛新秀培养——培元计划

培养人员对象为任职2-5年的教育新人。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作用,履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以专业发展为重点,关注、培养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师校本专业发展全覆盖体系。安排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导师,建立以学科教研组建设为抓手的校本研修机制,在职业技能上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在教学研究上深入开展以改进课堂质量为目标的学术钻研活动,带动学校教坛新秀专业成长。各级教师进修院校通过组织各类公开教学竞赛,以赛促训,不断打磨提升年轻教师技能水平。教育研究院每三年组织一届教学比武,评选一批“市教坛新秀”,作为培养对象纳入市骨干教师培养。

(三)骨干教师培养——攀登计划

在市“教坛新秀”、市属学校校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县公开教学竞赛二等奖以上获奖教师、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以上获奖教师、省级奥赛铜牌指导教练、省级学生技能竞赛三等奖以上指导教师中,遴选2000名专业知识与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予以培养。培养侧重课堂实践能力,兼顾理论素养提升,为其进一步对标市学科带头人发展奠定基础。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要向乡村、薄弱学校倾斜,培养一支扎根基层、素质优良、乐于奉献,在各学校发挥学科中坚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周期两年,对通过培养结业人员予以认定为市骨干教师。

(四)学科带头人培养——展翼计划

在县级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以上获奖教师、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以上获奖教师、省级奥赛金牌指导教练、省级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以上指导教师中,遴选1000名具备一定教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优秀,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予以培养。培养周期两年,对通过培养结业人员予以认定为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全过程配备课堂教学导师和理论研究导师,采取跟岗实践、课例研讨、课题研究、教学展示、名校考察等形式,实现专家引领与自主研修、教学实践与理论提升两个结合,促进学员突破专业发展短板,打造一支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为其进一步对标省学科带头人专业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以此带动全市学科教师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名师培养——翱翔计划

在省名师培养对象、省学科带头人和培养对象、市学科带头人中,遴选300名具备一定教育教学主张和教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优秀,在教书育人、师资培养方面成效显著的名师后备人选予以重点培养。培养周期三年,对标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省教学名师标准,侧重理论提升,帮助学员形成鲜明的教育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为其进一步成长为市名师、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奠定坚实基础,培养结束后从300个培养人选中择优认定100名市级名师,打造在全省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省会城市学科引领名师。

(六)教育专家培养——领航计划

在省教学名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市教学名师中遴选30名有崇高教育理想和抱负,有深厚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有鲜明教育教学理论的名教师予以重点培养。培养周期三年。组织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集训,拓宽教育视野;赴省内外名校跟岗学习,对标国家“万人计划”名师标准,培养教育家的职业精神、教学艺术、教育情怀与人格魅力。坚持以教育教学改革攻坚项目为牵引,支持名教师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创新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为省会教育强市打造一支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领军智库专家团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市教育局负责培养工程的整体规划与实施指导,下设培养工程实施办公室,挂靠在福州教育研究院培训中心,办公室(简称“市工程办”)在市教育局指导下负责培养工程的具体实施,做好市级教育人才培养协调管理、方案制定、成员遴选、活动交流、总结考评、典型推广等工作。市级培养、竞赛经费由市本级予以统筹安排。各县(市)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应认真根据市工程办要求,筹措资金,重点抓好县级人才培养和区域教师技能展示活动,完善区域教育人才培养梯队培养和选拔制度,遴选优秀师资加入市级人才培养后备队伍,做好教育人才管理考核工作,参照《福州市市属学校名优骨干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保障本级学校省、市级名优骨干教师聘期奖励性绩效工资。各基层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人才培养、管理、使用的主体作用,通过教研和全员岗位练兵等抓手,夯实教育人才培养基础,保证任职五年内年轻教师的培养质量。

(二)强化师资培养软硬件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服务功能,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建设一支集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的高水平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机构,争创省级标准化、示范性教师进修院校。加强培训管理人员配备,教师进修院校应根据本地教师数量配备相应专职培训管理人员,保障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开展。各教师进修院校要根据本计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各层次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质量和效益,同时为名优骨干教师在理论素养研修、论文撰写发表、课题研究申报、送教送培引领等创设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有效服务。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教师培养基础性功能,市教育研究院组织培育全市200个优秀教研组,将市级优秀教研组和省示范性教师进修校作为市级师资培养基地。推动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助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提升。

(三)完善校本研修机制。各基层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认真规划教师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完善校本研修机制。要采取各种措施,创设读书学习和研修机会,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浓厚氛围。要聚焦课堂,采取多种途径,锤炼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要着眼教师长远发展,强调发展性评价,不断激发教师作为成长主体的教研自觉和进取动力。要搭建好校本研修交流、科研、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强化市级名师工作室人才培养。以领衔名师为导师,面向全市吸纳优秀年青教师,重点将每年新引进的博士、双一流院校硕士、部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小学幼儿园阶段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作为研修人员或成员,开展集教、研、训为一体的培养培育活动,打造一批福州教育面向未来的骨干教师队伍,尽快形成学科领军团队,促进高素质教育人才迅速成长。中等职业学校的名师工作室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探索改革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发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努力建设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五)完善人才遴选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育人才评价第一标准。打破人才遴选固有框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对中职教师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通过个人申报、专家推荐等方式,拓宽人才进阶渠道。修订名优骨干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实施人才考核动态管理,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发展局面。加强对省(市)教学名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等名优骨干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聘期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

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1610日印发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