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莹(52届)——在困难中奋斗

发布时间:2017.11.12

浏览次数:3558

来源:福州三中


在困难中奋

-                     ——忆蒋莹

姐姐蒋莹于200112月因病逝世,离开我们已近8年。回顾她的一生可用“在困难中奋斗,在坎坷中前行”来形容。

蒋莹的生活与工作充满困难和艰辛,但她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有所成就。我们的父亲在台湾,留下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人,母亲一直是普通家庭妇女,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幸好高良璟姨妈一家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们。记得蒋莹于1956年秋到杭州上大学时眼泪汪汪地拎着妈妈从北后街旧货摊买来的非常简陋的藤条小箱子外带一个也是从旧货摊买来的小脸盆。此情此景终生难忘。第二年我又到南京上大学了,经济之窘迫可想而知。我们大学4年都因无钱未回福州探亲,都是毕业留校后拿了第一个月工资才回家看妈妈。我们的学习历程是在经济窘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奋进的。当然这也培养了我们艰苦奋斗、努力学习、钻研业务的精神。

但是我们也很幸运,生长在新社会,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福三中到大学除了免学费还得到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支持。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组织上并未因我们的社会关系问题影响决定,而是根据我们的学业成绩和实际表现分别于1956年和1957年双双留校任教,而且都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蒋莹于1952年秋至1954年夏在浙江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本科学习,1954年秋因院系调整转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药学系学习,1956年夏毕业后留校任药理教研室助教、讲师。1958年选派到上海市第二届中医研究班学习,三年后毕业回原单位工作。1963年因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调入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药理教研室任教(因姐夫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制造专业毕业,任国防科工委南京某研究所室主任,当时无法调到上海)。

不幸的是姐夫于1968年发现罹患胃癌,蒋莹辛苦万千悉心照料,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70年去世。遗下才7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孤儿寡母其艰辛可知。虽然母亲和我们家都对她大力关照和帮助,但是教学科研和家庭生活两付重担确实压得蒋莹在学术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代价,作出更大的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蒋莹在副教授职位上又因声带开刀,术后要控制说话,因而转入以研究工作为主的岗位,不久被提升为研究员。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1991年蒋莹发现罹患乳腺癌,从此开始漫长的十年医疗、求生和坚持科学研究之路。也是十年拼搏之路,与病魔拼搏,以拼搏精神工作。十年中3次开刀,放疗、化疗次数无法统计。忍受难忍的病痛,仍然积极乐观,同时还尽其所能开展研究工作,指导研究生。她在病床上与研究生谈话的情景,我至今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然而十年斗争未能挽救她的生命,2001年她终于离开我们,带着深深的遗憾去世。

在了解蒋莹的坎坷一生与遭遇的困难之后,我们再回顾她的科技成就,就会体会到这是用什么样的拼搏毅力和在什么样的顽强奋斗精神下取得的啊!

蒋莹长期从事药理及中医药研究、中医气血理论组方研究,倡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西医药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医药理论,并对其可能性和必然性进行论证和理论研究。蒋莹从多年研究中观察到中医气血理论、理气、活血的药物与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有关,通过中医气血理论组方可调节TXA2-PGI2中的平衡,抑制5-HT释放,由此途径可抗血小板聚集。用大量科学实验发展了中医气血理论。主要论文《黄芪、归尾、香附、川芎、赤芍等配伍对正常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在首届中医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和第七届国际中草药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并被评为优秀论文。《黄芪、归尾、香附、川芎、赤芍等配伍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黄芪、归尾、香附、川芎、赤芍配伍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某些机理研究》、《关附甲素的药理研究》、《抗癫香素片研究》、《无锡伤药研究》等大量学术论文在有关学术刊物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关于复方五苓散的初步探讨》获卫生部科技奖。蒋莹曾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六味地黄汤方剂学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发表有关学术论文《六味地黄汤及其他配伍对过氧化脂褐质含量的影响》、《六味地黄汤及其配伍对L-T4模型血浆中核甘酸含量的影响》。该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家医药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曾被入选江苏省高校女教职工教学科研成果展示会。

由上述研究工作成绩可见蒋莹在长期坚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西医药相结方法研究中医药理论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应用科学实验阐明几千年中医、中药的一些理论作了尝试并提供了一些思路。无论求学时是多么艰辛、家人病故带来多大的负担与困难、自己重病造成多大的长期的痛苦,她都矢志不渝、拼搏不止。这种在“困难中奋斗、在坎坷中前行”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和值得敬佩啊!

1953届校友蒋桐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