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敬魁院士(52届)——物理化学家

发布时间:2017.11.12

浏览次数:4070

来源:福州三中


    梁敬魁物理化学家。生于19314月,福建福州人。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前苏联科学院冶金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晶体学研究室工作,1984~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物理学报》副主编等。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从事研究工作。以晶体学为基础,主要应用多晶x射线衍射和热学分析等方法研究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发表有关学术论文和综述180余篇。主持完成属首创的、目前仍被采用的核试验瞬时过程测温装置的研制。研究工作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著有《相图与相结构》上、下册和《高TC氧化物超导体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等。

下面登载的是梁院土的自述文章: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祖父是福州市郊闽候县的农民,由于父亲兄弟多,土地少,难以维持生计,所以父亲18岁就背井离乡,到福州市电力公司当学徒,而后当工人直至退休。由于当时家庭清贫,交不起学费,小学毕业后,我就面临着缀学的威胁。当时国民党政府办了一些可以免费人学的公立学校。那时父亲所在工作单位--福州市电力公司的工会。为了鼓励职工子弟学习。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子弟,设有奖学金。当时父母认为,只要我能解决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就可以继续学习,而对于有很强求知欲望的我来讲,能够继续学习是我最大的愿望。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我清楚地知道,必须考入公立学校,同时成绩必须名列前茅,以便能够获得奖学金。经过努力我考取了公立的福州市立第一中学(现福州三中)。在这种公立学校读书的主要有两类学生,一类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另一类是有政治背景的社会名流的子弟。因此在这种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要名列前茅,谈何容易,特别是对家庭学习条件比别人差的我,必须靠自己付出加倍的努力。那时学校离家很远,我每天早出晚归步行上学。中午只能带饭在学校吃。当时连铝饭盒都没有,所谓带午饭,就是把米放在革编的饭包内蒸,另外加一些咸菜,几乎夭天如此。由于我的勤奋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成绩一直名列的茅,每年都能获得奖学金,得以继续学习、直至19498月福州解放。

在我读书期间,有这样一件事对我影响深刻,至今难以忘怀。记得那还是解放前,我的一个表兄书读得很好,开始他就读于福州高级航海专科学校,那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毕业后很容易找到工作,可他突然转学到三民中学。那是一所国民党三青团势力很强、公众印象很坏的学校。平时表兄很少去上学。他的突变行为使我感到很奇怪,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他回答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将来更多的人能够念书,并鼓励我要读好书,学好本领,将来建设我们的国家。解放后我才了解到表兄当时参加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到三民中学去是为了开展地下斗争的需要、不幸的是在福州解放前夕,表兄被国民党军队活埋于福州市郊区的长乐县。这件事一直激励着当时还在读书的我,许多革命者为了解放事业,连生命都牺牲了,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学好本领建设我们的国家吗?这件事以及解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渐渐懂得读书不仅仅为了生活,为了谋取职业.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强大。

在报考大学专业时.我木希望学地质,开发我国八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地下宝藏,使国家富强。可是由于平足,不符合报考地质院校的身体要求,使我的愿望不能实现。我想我不能走遍千山万水探宝。那也得探宝作化验工作,于是我报了化学系、并于1951年秋考取了原福州大学(由解放前的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大学合并而成)的化学系,成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

我十分珍惜能够在大学深造的机会,平时我学习努刀,成绩一直优秀。记得第一学期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学三门考试我得了299分(满分是300)。1953年由于院系调整,福州大学化学系并人厦门大学化学系。大学期物理化学课给我的印象最深,当时是卢嘉锡先生等授课,卢先生讲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一张写好提纲的卡片作为授课提要,他的讲课由浅人深。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逻辑性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他不仅教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何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问题来认识,遇到的问题要进行毛估,他常说毛估比不估好,并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大致估计出问题结果的数量级。先生所采用的考试形式和所出考试题目都很灵活。所有这些使我上大学期间很喜欢物理化学、特别是其中物质结构部分,深深吸引了我,使我改变了当初想学分析化学,为地质矿产作实验室工作的想法。大学所学知识和方法为我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成为我知识来源的重要方面之一。

1955年大学即将毕业的,我被推荐参加由高教部招收的留学苏联的研究生考试,我被录取了。之后作为中国科学院派往苏联科学院学习的研究生,1956年秋去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冶金研究所师从库尔纳科夫(H.C.KypHakoB)学派的阿格耶夫(H.bAreeB)院士、学习金属合金的热化学和晶体化学。在留学期间受到严格的科研工作的基础训练,为我以后从事材料科学热力学研究进一步打下基础。这是我随后从事研究工作的另一重要知识来源。1960年我获得了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晶体学研究室作为晶体学家陆学善先生的助手,陆先生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以及对学生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给了我深刻的教育。在工作实践中,我掌握了X射线多晶衍射晶体学的理论和实验。这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第三方面主要知识的来源。

以上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我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交叉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所做出的成绩,以及顺利完成属首创核试验瞬时过程测温装置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4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坚定的信念和的必备条件。对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来说,要想作出一点成绩,就必须脚踏实地,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尤其在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好的环境下,更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全身心的投入。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工作上遇到困难,不能气馁,要有迎着困难上的劲头。学习任何知识必须勤奋努力,勒于思考,勇于攀登,锲而不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志者事竟成。如果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并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所付出的劳动,定出结出丰硕的果实。

                                                 (稿源:《校友通讯》十九期)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