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滋湘(59届)——船舶业的革新家

发布时间:2017.11.12

浏览次数:3936

来源:福州三中


船舶业的革新家——李滋湘

1990年,李滋湘带领学校科研和经营精英成立了武汉交通科技总公司。该公司是交通部直属院校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下设公司,具有强大的技术后盾,能承接船舶、动力、港机、机电、水工、路桥的工程,并从事设计、测试、咨询及技术开发、成果转让、推广、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正是因为他充分抓住了学校科研优势及积极与市场相结合的这一特点,公司研发团队设计的带锈防锈剂科研产品逐渐推向了市场,为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公司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年均产值1000万元以上。

为结合学校多年研究成果和国外先进技术的高科技产品,李滋湘带领一批造船专业资深学者,满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念,开始了以“高速船”为核心的创业里程,此时以李滋湘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对中国船舶市场及马来西亚船舶市场的细心调研,终于1993年由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科技开发中心与马来西亚华侨实业公司共同组建成立了中外合资的海南南华高速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创业初期,公司在杭州钱江船厂租赁了一个船台,组成了以李滋湘为代表的学校教工为主的船舶建造工程队,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以7个月的时间(1994年)完成了我国第一艘120客钢质消波型高速船:“华湾号”,并于1995年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列入1995年国家支持的“火炬”计划,获科技创新奖,南华公司从此迅速走上产业化道路。“华湾号”航行在厦门——金门的航线上,打破了46年两岸不通航的僵局。该船型一经推出马上得到了国内市场的响应,使之成为国内造船工业的新生力量,填补了国内造船史上的空白。并使其后续成果应用到海事、渔政、海监等准军事公务系统。

随着高速客船、高速公务船在内河、沿海的日趋升温,公司租用基地已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以李滋湘为代表的创业者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决策,谋划公司第二次创业。

驾驭国有企业和高校体制改革的大潮,在武汉市委、市政府和东湖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公司实现了与湖北船厂的资产重组,七家股东共同注资创立了新的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产值、销售过亿的规模扩张,从此步入产业发展的全新时期。传统产业与科技相结合,充分盘活存量资产,解决了原湖北船厂近千名职工的就业和安置问题,为稳定地方的安定团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滋湘作为一名企业家充分担负起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公司收购湖北船厂后,生产、经营规模大幅度提升。

2001年公司更是一举签订五艘出口伊拉克巡逻艇合同,成为伊拉克海军第一批军事力量,随后完成了出口马来西亚258TEU集装箱船的修改设计以及中山舰修复工程等建造合同,当年新增合同额达到14700万元。

2002年初,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组建《武汉理工南华研发中心》,把消波型高速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高速客船、高速公务船市场,初步完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设想,理论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有了一个共享的平台。

重组七年来,在李滋湘等一批领导的带领下,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立足国内,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小型高端船舶的生产基地。七年来公司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倍,年实现利润总额增长了8倍。

积累了丰富的造船技术、生产管理经验和形成良好的市场声誉。面对当前难得的市场机遇,李滋湘充分意识到公司已步入并购扩张的发展周期,2006年带领公司领导班子制定了以超级游艇、2万吨级中小型特种船舶以及高速船为核心产品的中短期发展规划。其中以原湖北船厂为超级游艇生产基地,初步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工作;为紧扣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立足武汉“1+8”城市圈建设发展,公司于200855日正式收购了原江北源汉造船厂。当月公司正式进驻江北基地,经营管理工作全面展开,更名为“武汉南华黄冈江北造船有限公司”,并将其定位为2万吨级特种船舶生产基地;同时,公司还计划整合周边冗余中小型船厂的各种资源,将高速船舶生产基地转移生产。

经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公司长远发展已初具雏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以李滋湘为代表的领导层的带领下,公司还将蓄势待发,一步步实现产业的腾飞。

南华公司供稿点击查看大图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