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60届)——海峡经济区与海峡城市群探索

发布时间:2017.11.12

浏览次数:5368

来源:福州三中


海峡经济区与海峡城市群探索

福建社会科学院  严正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80%以上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地缘、亲缘、血缘、文缘、法缘,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和语言环境,要求福建在两岸合作交流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也决定了福建要在海峡西岸构筑一个能够在促进两岸经济和文化融合的功能性区域。

福建的人类祖先,通过台湾海峡海底陆桥,把古文明带进台湾岛;商周时期输入的青铜器,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汉唐时期,闽台之间有了更多的经济往来;宋元时期,随着台湾行政上开始隶属福建管辖,经济交往更趣繁荣;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移民经久不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统一台湾,均进一步加强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往来。

福建是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的省份之一,已设立了海沧、杏林、集美、马尾台商投资区,建立了漳州与福州两个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后来又将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拓展到全省。福建开通了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与湄洲湾五个两岸定点直航的口岸,金门与厦门、马尾与马祖的往来日益频繁,原先只有金门籍、马祖籍同胞能走小三通航线,后来扩大到台商,现在已经扩大到所有台胞,大陆赴台游客也能走这些航线。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三通协议后,大陆开放的63个直航港口中,福建沿海占了8个,这为闽台两地的货物往来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过去货物和人员必须绕道香港。福建事实上不是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如今三通实现,福建的地理区位优势才真正显示出来。

台湾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20多年来两岸贸易的发展,台湾对外贸易地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脱美入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台湾对外贸易一直依赖美国。近20多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亚洲地区特别是祖国大陆成为台湾最主要的贸易地区。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而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口比重和对欧洲地区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台湾的经贸重心已经明显地由美国、欧洲转移到亚洲,特别是转移到祖国大陆。

在大陆鼓励台商投资政策的引导和两岸优势互补的驱动下,20多年来台商对大陆投资迅速发展,台商的投资经营活动已从过去个体分散行动,发展到数家产业关联的台商群体联合行动,往往是上、中、下游相关配套或连锁的项目共同投资,或由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相关企业前来投资,形成产业链。台商投资大型项目不断涌现,从原来多为百万美元以下,发展到数千万、数亿以至几十亿美元的规模。台湾600多家上市公司大多数都已经来大陆投资,显示大企业逐渐成为台商投资的主导企业。相当一部分台商增资扩张的势头强劲,显示其扎根大陆的信心。国民党执政后,两岸经贸关系将进一步松绑,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诸多投资限制将进一步放开,相信两岸经贸合作会有长足的发展。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事实证明,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两岸经贸发展源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台商蜂拥到大陆投资是客观经济规律所使然。大陆市场庞大,消费潜力已大幅提升,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兴起的冲击,台湾经济较以往更依赖大陆市场,两岸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是大势所趋。

东盟10国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已经付诸实施,彼此正在互降关税,2010年原先的东盟6国将实现与中国的零关税自由贸易。中日韩与东盟的10+3自由贸易区,尽管构建阻力重重,也仍然在迈进之中。未来世界经济有可能形成北美、欧盟与“中日韩东盟”三大经济实体的三足鼎立局面。在东亚地区这种“10+1”或“10+3”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中,将要相互减免关税,提供优惠,提供投资贸易的便利,为未来进一步经济一体化创造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南亚印度、大洋洲澳大利亚甚至俄罗斯也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尚未加入区域合作机制的台湾地区则无法享受到上述优惠,因而不利于其产品出口,无法实现更大范围与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长期下去,必将影响台湾的经济竞争力,使台湾产业进一步“空洞化”,这正是台湾经济“边缘化”的危机所在。

台湾经济界普遍担心,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将进一步削弱台湾的经济竞争力。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崛起,台湾经济的重心逐渐由美国向东亚转移,特别是向祖国大陆集中转移,台湾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体系的一环,台湾对外投资进一步向大陆集中,大陆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岛外生产基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台湾经济只有融入祖国大陆经济才有出路。

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成长已经形成了多个有明显区域经济特征的经济区,长三角首屈一指,珠三角、京津冀等紧随其后。而台湾海峡地区,包括海峡东岸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全省、浙江南部、广东东部以及腹地江西中东部地区,其人口与长江三角洲相当,经济总量超过长江三角洲。在台湾经济融入祖国大陆经济的潮流中,完全可能构建成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并驾齐驱的、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都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区。

海峡西岸与海峡东岸经济上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上世纪70年代,海峡东岸经济是以纺织服装、鞋子、运动器材、自行车等生活消费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而90年代后期,鞋子、纺织服装、食品、玩具、工艺品等产品的出口则转而成为海峡西岸经济的支撑,其中一部分企业就是从东岸转移过来的。海峡东岸在传统产业淡出岛外后,发展了电子、石化、机械为主的新兴产业,近几年生物医药又有长足的发展,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其中电子产业占有最大比重;而今天,海峡西岸正以电子、石化、机械作为产业升级的方向,2003年起,福建的机电产品与电子产品的出口已经超过鞋子与纺织服装的出口,产业升级正在海峡西岸紧锣密鼓地进行。因此,海峡西岸和海峡东岸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领域很多,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都有广阔的空间。

与此同时,海峡东岸与海峡西岸的经济又有显著的差异性。海峡东岸经济总量是海峡西岸地区的4倍多。海峡东岸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海外市场的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现代服务业发达;海峡西岸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工资和土地成本低廉、经济成长迅速,更重要的是背靠国内庞大的市场。海峡东岸与海峡西岸的优势互补是台湾海峡经济区构建的客观经济基础,10多年来,海峡东岸与海峡西岸的经贸合作已经形成良好的局面,大批制造业已经从海峡东岸转移到海峡西岸,农业合作成效显著,服务业合作刚刚起步。“三通”实现后,海峡东岸与海峡西岸一水之隔,近在咫尺,海上和空中交往都十分便捷,构建台湾海峡经济区必将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在关注海峡经济区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关注海峡城市群,这是一个围绕台湾海峡两岸的城市群。海峡东岸已经形成以台北为中心的台湾西海岸城市群。其核心台北市市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人口二百六十万,在它周围是台北县的板桥、中和、新店、三重、汐止、淡水、土城等紧挨着台北市区并且公共汽车和地铁相贯通的大都市板块,还有新庄、林口、中坜等稍有距离的小卫星城市,包括台北市和台北县的大台北人口五百多万。此外,港口基隆、桃园、新竹也在一小时城市圈里,整个台北都市圈人口超过七百万,成了台湾230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台湾岛从北到南的西海岸狭长平原上,还有第二大城市高雄,第三大城市台中,第四大城市台南以及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等城市,构成人口密集、经济关联度很高的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加上长乐、福清、莆田、晋江、石狮、南安、漳州、龙海等城市和一些县城、工业重镇,城市城镇人口二千万,经济关联度也很高。海峡西岸城市群与海峡东岸城市群将共同构建海峡城市群。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