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水(66届)——在西湖畔成长的一位学者

发布时间:2017.11.12

浏览次数:3442

来源:福州三中

点击查看大图

在西湖畔成长的一位学者

——记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林金水教授

“学海深无底,无须枉自大。身临翰林地,方觉己一滴。”这是林金水教授在哈佛访学时发自内心的感悟,也是其作为学人在畅游学海孜孜以求时一以贯之的行事原则。投身史海,须思维缜密、术史客观、判断冷静。正是有了上述谦逊的求学态度,再加上严谨的治学作风,使林教授在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斐声中外。从60年代的西湖畔晨读,到欧美的高等学府,林金水教授近半个世纪的辗转历程,是一位学者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

林金水教授早年就读于福州三中。三中就在西湖旁边。福州西湖历史悠久、环境清幽,与它为邻,福州三中占尽了地利和人和。1960——1966年间,林教授在这里度过了他6年美好的青少年时光。福州三中素以数学著称,良好的教学、读书环境激发了林教授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学习劲头,并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立志成为一名数学家。但中学毕业后文革开始,数学家的梦想也就被迫搁置一旁。

之后的几年,他插过队,当过工人,但从未放弃过学习。1972年,他进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学习,从此与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厦大读书期间,林教授涉猎广泛,对中西方历史、哲学、艺术都很有兴趣。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跟随国内知名基督教史专家陈增辉老先生编辑《来华外人汉名录》。陈先生治史精到、扎实,对他颇有影响。

1978年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系,投师于著名史学家孙毓棠、马雍先生门下,从事中西交通史研究。孙先生授徒因材施教,见他偏好于中国基督教史及中外关系史,便指导他作有关利玛窦的研究。利玛窦是元代来华的耶稣会士,在中国为人熟知,但对他的系统研究却是没有。林教授遍访南北各大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以详尽的史实和严密的考证,对利玛窦在中国的交游、传道等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写成毕业论文《利玛窦与中国》。这篇论文后经多次修订,于1996年出版。这本书“广征博引”、“考订细密”,被国内历史学家称为“历年来研究利玛窦历史不可多得的著作”,各国同行对这本书也赞誉有加。1988年,该书被评为福建省政府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社会科学院的深造,为林教授以后专攻中外关系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勤于撰述,于1981——1985年间,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哲学》、《文史》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颇得学界重视。

1986年,他应比利时鲁汶大学的邀请,赴该校中欧研究中心作为期两年的访问研究。身处欧洲中心的比利时,林教授的天主教耶稣会士研究更是如鱼得水。鲁汶大学古老的人文传统以及丰富的馆藏资料,深深地吸引着这位来自遥远东方求知若渴的年轻学子。在鲁汶的时光是充实而美丽的。时至今日,林教授还时时道及他在欧洲、在鲁汶徜徉于书海、沉醉于西方古老文明和艺术殿堂时的情景。归国时,他从欧洲带回大量的图像资料,制成幻灯片供学生鉴赏。他的授课图文并茂,学生们对欧洲文化及基督教历史的认识也更加直观、感性。

从鲁汶回来后,林教授又于1990年被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聘请为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在这所举世闻名几乎世界学子都欣然渴慕的最高学府里,林教授刻苦攻读,燕京图书馆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来去匆忙的身影。正是在这里,林教授发出了上述的感叹,治学也更加一丝不苟。哈佛自由、平等、大气磅礴的学术风气,给了他新的视野,也拓宽了他的治学之路。

归国以后,林教授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利用历年求学所收集到的丰富资料,汲中西众家之所长,笔耕不辍。自1990年起,他先后在《华裔学志》(德)、《中西文件交流杂志》(美)、《欧洲年鉴》(比)、《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文史》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出版了五部专著,承担了6个省级以上的重点课题,并多次应邀赴意大利、美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国际交流。由他主编的《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获2000年福建省政府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该书对古代和近代福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和世界了解福建、认识福建作了全面的探索,为当今福建省对外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也是中西交通史上第一部以区域为中心探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专著。他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的国家中华社科基金项目“八五”规划“福建基督教史”的研究,被认为是“很有价值的研究和探讨,填补了空白”。现已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九五”规划课题“台湾基督教研究”以详尽的史实论述了台湾基督教史的源流与发展,进一步佐证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亲缘关系。他在国内社科最高刊物《中国社会科学》(英语版)发表的《明清之际士大夫与中西礼仪之争》,“有新观点,新材料,新的研究视野”“从纵深两个方面都超过前人的研究水准”。该文在美国旧金山人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后,大会主席认为“他作出了最有价值的贡献”,并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撰写的《〈易经〉传人西文考略》也是一篇力作,该文以其“材料考证缜密,从尚实学,去绝浮言”和“厚实的治学功底”被国内专家誉为“近年来中西文化比较领域里不可多得的好文章”,该文获得福建省政府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林教授治史“必尽其真,必求其是”,但并非“为治史而治史”,而是追求“有意义之史学”。2001年为批驳梵蒂冈“封圣”事件,他应中央统战部要求,带领课题组全体成员撰写了《“庚子教难”初探》和《从衡州教案看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战争》(发表于《光明日报》和《人民政协报》),以训练有素的史学功底,全面客观的历史事实,对梵蒂冈的“封圣”行为给予有力的驳斥和回击,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庚子教难”初探》发表后,被《新华文摘》、《人民日报网》、《新华网》、《党建网》等网络全文转载,被称为是一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史学论文,受到极高的赞誉。鉴于文章所具有的现实和史学意义,该文经福建省委宣传部推荐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获优秀文奖,后又被评为福建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得到了中央统战部领导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同时,他也积极致力于中西友好关系的建立。他在比利时访问研究期间,曾积极协助比方举办《中国古代科技展览》。通过翻译解说词,他将东方古老的中国文明展示给比利时民众。在国家领导人访问比利时期间,他承担了有关文件的翻译工作。回国后,他又写了多篇文章将比利时悠久的历史文化介绍给中国人民。鲁汶大学校长在致福建师大校长的信中说:“我们对他在中比友好关系史研究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及认真负责的表现十分赞赏,”“林先生的贡献,真正体现了福建师范大学的高水平。”此外,林教授也亲自参与福州与意大利布雷西亚市建立友好关系的实际工作。他曾以福州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向福州市政府建议重修意大利籍耶稣会士艾儒略的墓地,并正式提交了一份题为《建议重修艾儒略墓地与意大利布雷西亚城建立友好关系》的提案。这份提案得到了福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原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曾因此率团访问了意大利。今年7月,他译注的《闽中诸公赠诗》一书被译成意大利文在意大利布雷西亚市正式出版发行。可以说,林金水教授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

爱读书,并乐在其中;多游弋,悟人生真谛。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就是学人林金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