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87届)——从少年星空梦到不惑的追求

发布时间:2017.11.12

浏览次数:3616

来源:福州三中

点击查看大图

 

从少年星空梦到不惑的追求

                       ——日食后回首我的天文路

一、从长江日全食说起

2009年722日清早,上海、武汉、重庆,长江流域的众多城市,众多的追日爱好者和普通民众,都在激动地期待着世纪日全食的到来。然而,整个长江流域,罕见地遭遇全线阴雨,使这一次本应成为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日全食,遭遇了最大的尴尬,只有少数一些城市在云间勉强看到了并不完美的日全食,大多数地区都只能望天兴叹。

上海也不例外,两千万民众和来自海内外的数万追日人,在大雨和雷电中与日全食奇观擦肩而过。然而,上海天文台的日食科普工作并没有失落,作为整个上海地区日食科普工作的组织者,我也没有失望。过去的半年,我们动用了各种宣传手段,将日全食和国际天文年的科普宣传,带到了上海这个超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电视、网络、报纸、电台,到处都是与日食相关的科学宣传。

一次新的科学热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再没有多少事件,能够象日全食这样影响到社会上的几乎每一个人。电视台的收视率和门户网站的点击率都创造了新的记录。就我个人来说,科普事业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从未有哪一次科普活动可以带来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因而,我虽然没能亲睹日食奇观,仍然十分欣慰。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中,很多媒体前来采访,要听听我的过去,聊聊我的未来,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追忆。

二、启蒙 — 星空的梦想

已经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迷上星空的了,大约在小学五年级左右吧。启蒙书籍好像是父母偶然购买的《我们爱科学》杂志和《十万个为什么》之类,后来就订阅了《天文爱好者》,被这个中国唯一的天文科普期刊引上了“不归路”。

感谢父母支持我的爱好和选择,我很早就购买了一台小型天文望远镜,看月亮,看星星,一发而不可收拾。80年代的星空受到的光污染还比较少,即便在我的老家 — 福州这样的省会城市中,也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的星星。认识星座给了我莫大的喜悦,为了看到更多的星空天体,我开始尝试自己制作望远镜。那时候市面上很难买到成品的天文望远镜,所以就只能购买望远镜的镜片,然后自己做镜筒。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是怎样趴在地上,一层一层地用牛皮纸糊镜筒,印象中先后制作了6台折射式天文望远镜。由于是自己亲手制作,我也格外珍惜自己的作品,每逢天晴,都会架着望远镜到我家后院的场地上进行天文观察。

在我的追星过程中,不仅有对观测星空的狂热,更有学习知识的理性。我开始对天文科普书籍发生了兴趣,只要看到书店里有天文书,就会缠着父母买。我从中自学了不少天文知识,还发明一种塑料活动天球仪,正是这个发明,使我获得了1984年福州市青少年小发明二等奖,也引起了我的母校 — 福州三中的重视,三中的老师将我推荐进入福州市少年宫天文组做进一步的学习。

我少年的星空梦从此走上了比较正规的道路。

三、哈雷彗星 — 奠定我的天文路

进入高中后,我的兴趣在天文和物理两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福州市少年宫,在林正山主任和陈栋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很快就成为天文组的活跃分子,经常参加少年宫组织的天文观测活动,掌握了很多实际观测经验。

在福州三中,由于我在物理学习中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学习欲望,物理课的高山老师和林杰老师给了我十分特别的帮助,林杰老师鼓励我提前学习下一学期的物理课,并为我特别安排物理实验,高山老师甚至借给我一本相对论的普及读物,让我很早就接触到高深的物理知识,对我开拓思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的星空寻梦之路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机遇出现了,著名的哈雷彗星于1985-1986年再度回归地球附近。我从1985年秋天就开始了对哈雷彗星的搜索,甚至比少年宫的老师还早就发现了哈雷彗星的踪迹。

为了迎接哈雷彗星76年一次的回归,中国科协和中国天文学会于19864月组织了全国天文爱好者赴海南观测哈雷彗星的大规模科普活动,我很荣幸地被选中作为福建省仅有的两名学生代表之一参加了这个全国性的天文观测活动。

在海南三亚,我们连续度过了一个星期的不眠之夜。在那里,我们领略了毫无光污染的璀璨星空,亲自观测了暗弱的哈雷彗星。我们拍摄了很多星空照片,写下了观测报告,这些工作后来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正是这一全国性观测活动的体验,坚定了我个人走上天文之路的决心。

面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是,我最期盼的南京大学天文系在福建竟然没有招生名额!我的星空梦想差点破灭。就在这关键时刻,福州三中的谢永铨副校长等领导和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他们联合福州市少年宫,共同向南大天文系写了推荐信,希望能够破格招收。而我自己,也十分争气地取得了超出了南大重点分数线24分之多的高考成绩。

南大天文系真的破格录取了我,如愿以偿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哭了。

四、从求学到科研 以科普回报社会

从此,我离开了家乡,走上了专业求学之路。在南大天文系,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天文专业知识,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从事天文科研工作,先后从事过射电星表的光学定位研究,球状星团中变星的观测研究等工作。我在上海天文台开始了研究生学习,并于2000年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

有趣的是,我在研究生学习的同时,就参与了上海天文台的科研管理工作,博士毕业就被委以科研管理处处长职务,成为天文台最年轻的管理干部。而比科研管理走得更远的是,我从1994年彗木相撞开始就参与了上海天文台的科普工作,开始时只是兴趣,作为自己小时候天文爱好的延伸,我可以自如地向公众介绍星座的传说,天象的知识,还设计了一整套科普宣传展板。随着我参与科普工作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开始在科普领域得到了一定的承认。

2000年起,我被推选为上海市天文学会秘书长。我充分发挥自己兼具爱好者热情和科研理性的特点,推动了上海天文科普工作的新发展。我创建了科普网站“上海网上天文台”并使其发展成为国内最为活跃的天文科普网站;我发起成立了天文爱好者启明星联盟,培养了大批天文科普骨干;我还创办了科普杂志《都市星空》;我更主持了多项天文科普活动,例如狮子座流星雨、水星凌日、金星凌日、月全食和日全食观测等。

2004年,历史给了我一次极好的表现机会。上海市政府决定在原佘山科普基地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天文博物馆,并将其列入当年度上海市政府十项实事工程之一。上海天文台在这种背景下委派我担任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站长,并主持上海天文博物馆建设工作。在我看来,这一任命是十分光荣的,因为博物馆所在的原佘山天文台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台,是天文人心目中的圣地。在我的努力之下,组织了百年老楼的全面大修,完成了兼具史料陈列和科普宣传功能的博物馆展示厅,佘山天文台从此旧貌换新颜。

然而,我并不满足于这个博物馆的原始设计。此后的几年里,我潜心各种文献资料,深入挖掘天文馆百年来积淀的深厚内涵,逐渐构建了一幅理想的博物馆蓝图。

机遇总是等候有准备的人。因此,就在2008年,上海市科委决定对天文博物馆进行二期改造,机遇再次降临的时候,我亲自主持了博物馆展示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策划和建设。2009715日,世纪日全食到来之前,天文博物馆完成了二期改造工程,以全新的面貌和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喜迎各方来客。我知道:这才是我的作品。

2009年是联合国指定的国际天文年,又将于722日发生3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作为日全食带上唯一一个天文科研机构,上海天文台责无旁贷要担负起完全的科普宣传责任。为此,我在主持天文博物馆二期改造的同时,也在主持2009年日全食上海地区的科普宣传工作。在我看来,让全民了解日全食,掌握正确的观测方法,提醒政府做好相应的防范预案,同时兴起一轮科学热,将是2009年天文科普的头等大事。

为此,我们在2008年底就成立了专门的日食工作小组,我是执行负责人。我们向市政府报告了日全食事件并得到了积极的响应;我们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三个观测基地;我们组织了多个大型天文科普展;最重要的是,我们发动了上海地区的各种媒体,从电视台、网络、电台、报纸,甚至地铁、公交车上的流动媒体,都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普宣传,以日全食为中心的天文热遍及申城各处。

因此,虽然722日那天,一场大雨使上海人与日全食奇观擦肩而过,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自豪地说,上海天文台的日食科普宣传获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日食之后 — 未来的期盼

日全食过去了,天文博物馆也已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但我们的脚步不会随之停下。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在公众中继续推广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在我看来,这样的科普事业,其意义绝不亚于几篇普通的科研文章。因此,我为自己的工作而骄傲。

然而,我们是否还有更高的努力目标?

其实,在这次日食科普工作中,我们就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那么大,只有一家北京天文馆?为什么上海这么大,竟然没有一个现代化的天文馆?

不错,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天文博物馆,但是我们不可能改变它的历史面貌。我们还需要真正的天文馆,它应该是以高科技手段展现宇宙的壮美和神奇,展现人类探索宇宙的艰辛和豪迈,并向公众解答各种宇宙奥秘的场所。国际上很多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已拥有天文馆,台北、香港也不例外,可是上海,一个拥有将近2000万人口的大都市,竟然没有一座天文馆,这是与其国际形象不相符合的。

2009日全食引发的天文热已经引起了市民的广大兴趣,也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良机,我们应当积极推动,促使市政府早日立项建设一个真正的天文馆,以满足广大市民科学求知的需求。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上海天文台再一次地责无旁贷,同样也是给予我又一次的挑战和机遇。

我在不惑之年,又在勾画一个新的追求:上海的第一个天文馆。我将为我新的梦想而继续奋斗。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