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4.09.03

浏览次数:6675

来源:福州三中

【摘要】高中学生处在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心理上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甚至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因此,高中班级文化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个孩子人生的发展轨迹。作为班主任应该把握主动性原则,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吸取精髓,大胆运用,营造心灵成长的良好环境,用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的成长。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所表现出来的集体精神风貌,它不一定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存在,它往往表现为一个班级的隐性的特质、制度、学生思想倾向与文化品位的综合体。这是一种影响学生思想发展的无形的力量。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往往能带动一个班级的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多元文化思潮被多元经济形式裹挟着进入中国社会。与此同时,经历两千余年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自“五·四”以来多逢变革,已经大大削弱了在国民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因此,我国社会内部思想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是当前社会的总体思想形态。由此带来的对中学生的影响便出现了。多元文化思潮中的负面影响导致当代中学生道德观念变更,价值准则失落。主要表现为功利主义思想的繁殖,人生目标的消失与麻木以及个人主义观念的兴盛。

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绵延不变的便是基于一种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即使在现阶段,这种“共同文化”正在经历新的蜕变,但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思想仍然不失为促进中学生价值观形成,增强其道德修养的一条可靠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 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即便当下中学生的行为或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是一种文化的传统已经是存在于中国人基因里的物质。由此,在班级文化积极地取法于传统文化思想,有助于有中国特色的高中班级文化的良好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们流传下的思想之花常开不败,因此,我认为班级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可以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用先贤的智慧之水灌溉祖国的未来之花。

一、班级文化建设之价值核心取法于儒家思想。

每个班级的班级性格是不同的,有的活泼、有的沉稳、有的激进、有的保守。这都源自班级间隐含的不同的精神特质。班级的精神特质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共同的班级认同呢?其中,核心的确立可取法于儒家。

儒家思想一直是两千余年来中国人价值思想的基础,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品质已经形成了中国人的一种道德基础。无论是大至我们倡导的“建设由中国的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理论还是具体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原则,其源头皆来自于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给学生空口白牙的大讲要如何如何有道德就似无本之木必无法开枝散叶,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德育就是讲空话套话的误区。与此相较,不若循致根本,以千年之积淀取胜。

在高一开学之初,作为班主任我就送给同学们一副对联“极高明而道中庸,内充实者外光辉。”前一句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后一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由《孟子》一书中所提炼的。第一句话,告诉孩子们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第二句话是告诉学生们要踏实努力不要好高骛远,明白厚积薄发的意义。高中一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处在叛逆期而在性格行为上表现得较为激进,易冲动,而这往往是许多班级管理问题的根源,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应该在管理问题的根源上做文章。同时,现在的孩子们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而他们往往在外在上做文章。独来独往的身影、与众不同的发型、炫目的手机、时尚的背包、拉风的自行车。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个性,而是装个性。通过传统文化精神的渲染,让孩子们学会心灵的自我调适,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也让他们了解学习与彰显个性的意义——自身充实了,自然就与众不同了。以此为基础,在班会课上,也可尝试着让同学们讨论或向他们介绍一些形而上层次的问题。如:当今社会是否还需要儒家的“礼义”思想; “换位思考”与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联系。学生在查资料准备以及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自觉的对这种传统的文化精神心向往之,也就不自觉形成了保持半及内部团结的精神力量。如此一来,用传统的精神灌注于现实的意义比说服教育更显人性化。班级良好风气的行程就有了思想的保障。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 们心中的喜悦。”儒家的思想经历上千年锤炼,自有如诗般的经典语言来表达,这又比理论化的苍白的那一步的优势。

儒家所认同的国家治理的方式在于用一种向善的原则使国民在内部修养上规范自己的言行,类推至班级管理,也就是让学生以一种共同的向善的原则从内心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态度。以此为基础,就奠定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在于自内而外。

二、班级文化建设之辅助手段得益于法家思想。

相较于儒家,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在于以法的制定来规范人的言行,这是一种自外而内的管理理念。化用至班级文化的建设上就在于一种制度的保障。当然,这里所强调的制度并不是以“严刑峻法”来体罚学生。而是为班级共同认同的形成而提出来的一种有形的努力方向。具体表现为班级公约的制定。千年来,中国的国家治理理念一直延续着“外儒内法”的形态,若照此法推广至班级文化中只能带来虚伪与功利的结果,反其道而行之“外法内儒”则是更合理的方式。

班级公约的制定需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制定主体是学生,二是制定原则在于可行与细致。

一方面,在高一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试图建立的是一个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班级。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班级是我们自己的,他们才会为之服务、为之努力、对其负责。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也是主体中的一份子,班级才能有序的健康成长,班风才能活泼而不失规矩。青春期的学生的叛逆心理多多少少都存在,要让这种负面作用降到最低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自行组织班级公约的制定,叛逆于家长,叛逆于老师总不能叛逆于自我吧。因此,在儒家核心价值成为班级共识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班级公约是得力的保障。

另一方面,班级常规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学生迟到、上课说话、卫生习惯差、不穿校服、等学生屡教不改的问题。一般的对策就是口头批评,罚做卫生,写检讨书等等。如何将这种周而复始,无用功似的批评变得有成效呢?细致而人性的班级条例必不可少。班级公约不是用相框裱起来高高悬于教室墙上的摆设,他必须起到实际作用。班级建立之初,当班干部着手制定班级条例时,我就指导他们应注意的细节。制度是一个集体的发展基础。在建班之初,高二一班多次召开班委会,。一是制订了《班级公约》、《卫生公约》、《班干部职责一览》、《值日生职责一览》;二是以《班级公约》为基础实施奖惩。制定有奖有罚的班级公约就使制度具有可行性。本班以每同学100分为基础分,以在校各种表现为依据实施加减分,作为操行评定的评价依据,每月公布一次。如此一来,细节决定成败,当班级各项条例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特征时,每个学生都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三、班级文化建设之操作原则辅之以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在于“清净、无为”,同时也在于率性与任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 ”因此,即使在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下,也应该让学生尝试着更多的去接触去实践。班主任在适当的情况下应当放权给学生,即使有时活动的结果不一定很好,但是这样的过程是有益的。

集体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提出:班集体的发展常常不是按照教育者主观逻辑展开的,而是集体在解决面临的问题过程中得以成长发展的。当班级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冲突时,班主任如果能透过问题表面的是非对错,去理解集体问题的实质,理解学生的需求,与学生进行一个换位思考,创造一种相互理解的气氛,就能引导学生在解决集体问题过程中,提高集体的协作能力,形成公平客观的班级舆论。这对班级文化的形成也是一种促进。在实际操作中。如教师提供班会的主题方向,学生去组织安排,主动参加;学校的各类德育、体育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策划;面对常规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急于在班会课上提出批评,而让学生对近期班级生活与工作进行一个点评,让学生能够在同学的点评中发现问题,改正做法。面对班级的成绩与失败,能够和学生分享感受,共商对策。高中学生基本都存在青春期的叛逆思想,教师对错误的直接指出往往起不到警醒的作用,而会导致更严重的错误行为的发生。在这样的一种管理形式下,学生能够在朋友的帮助中形成对自身行为,对事物的认识。这样,各类活动就成为学生互助合作的一个载体,既加强了生与生的交流,又加强了师与生的交流。学生教师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的信任关系。这样,就为班级良好文化底蕴的形成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道家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宇宙、人生而不是社会。高中生往往只看到横亘在眼前的高考大山,却看不到在山背后的漫漫人生长路。让学生以人生为目标,从人生发展的角度去长远的思考问题,才是中学教育的本质目的。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人对前途的希望。”如果高中生止步于高考面前,又何谈前途呢?当学生着眼人生时,就能够放下一时之得失,不以一次两次的考试较短长,一种健康的人格基础就诞生了。如此一来,便避免里功利主义情绪的滋生与一些本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如考试焦虑、厌学与心里的压抑。


    班级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班级教室的布置或是学生参加活动的获奖情况。这是一种风气的养成,价值取向的确立。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管理班级,建设班级文化也是这样,需要细细打理,多方取法。传统文化思想能在中国流传两千余年而至今不息便说明它是有力量有影响力的。建国以来,我们在教育学理论上多求教于西方教育思想,当然,我们从中受益良多,但是,西方的良药是不是就包治百病也未可知。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西方教育指导理论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许是时候,我们该回头看看,也许那些被我们一都撇开的先圣哲人们留下的老东西里有我们真正需要的灵丹。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