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城市化环境问题

发布时间:2014.12.09

浏览次数:9053

来源:福州三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哪些?分析每一种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每一种问题带来了的危害?

              2)、针对每一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图片和录像等资料的引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爱城市,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重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哪些方面

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综合法、演示法、归纳式讲解法、讨论法等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看图片、读书、讨论、写小论文等形式分析归纳问题,看录像,思考问题,进而达到学习目的。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听着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品味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污染的“艺术照”,在笑过之后大家心里应该挺压抑的吧!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到底怎么了?在城市化面前我们为什么会像一只小小鸟一样地无助与惶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看看我们压抑、无助、惶恐的原因。

教学新课:

一、城市化

首先我们看一个去年实实在在火了一把的,以不抛弃不放弃为人生信条的人的视频。

在观看这个视频的过程中,大家想一想它反映了城市化的哪一方面?

放映视频。

好了,大家回答我刚才的问题。视频中以王宝强为代表的农民工进城属于城市化的哪一个方面啊。

刚才的农民工进城是属于人口的城市化。

因此,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叫城市化。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城市化在使我们的生活、生产发生一些积极转变的同时,也使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种花种草,使我们“诗意般的栖居”成为可能,很典型的就是公园),而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过快的城市化则会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我们先看一个视频,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注意一下这里面提到几种环境污染。

放映视频。

学生回答。

板书: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我们来听听同学抽空做的噪声污染的调查。

同学们在看的过程中留心一下这里提的污染来源、危害、防治措施。

老师板书:来源:工业、交通、生活   危害:人、环境

防治措施。

七嘴八舌话污染(学生活动,福州学生举一些身边的例子)

至于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我就自己讲了。

看水污染的动画。

介绍骨痛病。

水污染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危害:人、环境

固体废弃物来源:工业、生活      危害:人、环境

对这些污染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以固体废弃物为例。谈谈解决措施?

(学生发言)垃圾发电

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其实,从人文角度来说,城市化还会改变人的精神。这是深层次的“城市病”,比环境污染显得还可怕。正如作家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我们现在来看看城市化是怎么改变人的精神的。

(放映视频学生介绍的)

教师总结:正如郑智化所唱的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那一片被文明糟蹋过的海洋和天地。

虽然我们在积极地推进城市化,推进文明,但在文明的掩盖下也有许多无知,正是这些无知破坏了环境。这与我们当今提倡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违背的。

因此我们既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为此我们应该朝着一个目标努力,那就是构建生态城市。

三、构建生态城市的措施

那什么是生态城市呢?

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也就是说,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的城市。

这里强调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

看奥地利小镇图片。大家应该挺向往的吧!大家理想中的生态城市是怎么样的?

(学生讨论)

因此,我们归纳一下,要达到构建生态城市这个目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污染

节能建筑就是遵循气候设计与节能的基本方法:如风向、楼间距等设计出的低耗能的建筑。

绿色交通则是减轻交通拥挤、降低污染、运用多元化交通工具。

2、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

最后我们预祝福州的明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城更美,风更正,气更顺,大家的命更长。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