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发布时间:2016.04.25

浏览次数:2770

来源:福州三中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一(13)班的戴哲学,刚刚过去的623号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今天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对高中生阅读的观点。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对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先Mark后看”,平时繁重的学业让我们的阅读趋于碎片化,快速瘦身方法、知乎热榜、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语文高考病句十六法、英语完型高频词汇……公交上、厕所里、午休时,每天都在看,看了那么多,总有点什么用吧。不好意思,真没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我们在手机上、电脑上快速浏览一遍,放入收藏夹打算改日在看,却再也没有打开过。

与碎片化相对的是块状阅读,二者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时间长短,也不在于内容怎样,而是,没有体系性。
      
什么叫体系性?举个例子。古文有言“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有一个大学训诂学的学生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雉”都是指野鸡,但“都城过了一百只野鸡”这什么意思啊,理解不通啊。难不成是“一百只野鸡从都城上空飞过,非常不吉利,国家要出大事”?这位同学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去请教一位功底深厚的副教授。教授想了想说:“这里呢,这个‘雉’啊,虽然是野鸡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这么理解,我们都知道野鸡有个特点,飞不远。古人没什么计量单位,他们就把野鸡每次飞的距离当成一个固定的长度单位,称为一‘雉’,所以,这里‘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就是说都城的周长有野鸡飞一百次那么长,是一座大城了,不好管,所以是国家的祸害。”同学觉得恍然大悟,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把这个解释当成了金科玉律。直到有一次无意中向他们院的院长说起来,院长是这个领域的宗师级人物,听到这个解释,把同学和那个年轻的副教授都狠狠骂了一顿。然后,这位同学才知道,“雉”在这里与野鸡没有任何关系,是另一个古字“纼”的通假字,而“纼”是指系牛鼻子的长绳,转用作丈量工具。

或许那位副教授的确在在别的古文中见过‘雉’作计量单位的用法,但院长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此句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并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其中的差距是阅读量带来的功底的差异,也叫做知识体系的差异。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中的课余时间不是那么的充裕,我们究竟该如何避免这类无用的阅读呢?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平时的碎片时间用来阅读一些长篇的文学名著,这些名著经过时间的摘掇,情节上具有一定连贯性,这样可以有效的把时间用来转化为系统的阅读。

浮生碌碌,世相纷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十八九岁的年纪,我们或许会遇上许多困惑、迷惘与痛苦,名著的阅读如同在寒冷的雨夜跋涉,不知目的,无遮无拦,被风吹得发抖的时候,忽然雨停发现满天星光。

让我们捧起名著,感受经典的魅力。

谢谢大家。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