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应邀在全国课题会议上开设优质示范课

发布时间:2012.04.01

浏览次数:3292

来源:福州三中

  2012323日,我校卢晓平、刘会坚等老师和来自全国各地实验校的代表一同参加了科技部、教育部“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小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子课题的研讨会。会议中卢晓平和刘会坚二位老师应邀开设了科学探究学习的优质示范课。

化学组卢晓平老师的课题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学生已有的定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探究学习从定量的角度理解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应用。指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交流讨论”、“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数据处理”、“表达交流”等环节利用“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反应褪色时间和单位时间内产生CO2的体积”感受定量探究的魅力。教学设计上起点高、落点低,把探究的主动权和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探究关键环节的有效点拨,体现了教师“导”的艺术性。这节课探究学习有深度,学生有收获,给听课同行以示范,为大会献上一节精彩的科学探究学习课例,获得与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生物组刘会坚老师的课题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节难得的好课。

一、 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

会坚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通过还原当年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探究历程过程的实验,有些在课堂上现场演示,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的印象深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本节课在初中基础上渗透了对照实验中的基本原则(单一变量)等,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维目标得以成功实现。

二、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可以感受到,会坚老师的这节课是做了充分准备,花了很多的心思。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主线,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基点,通过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光合作用是这样被发现的。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质朴不做作。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表达力,思考力,想象力在课堂中逐渐养成。

三、内容编排合理,教材处理得当

新课程要求教师做教材的研究者和参与者,要学会用教材教,平时教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包括加减,调序等。本节课仅仅围绕着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出发,在萨克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引出恩格尔曼的实验,对教材进行了整合,符合发现的基本规律,衔接顺畅,可见会坚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和整合能力很强。

四、充分应用了现代生物仪器,提高教学水平

在本节课上,会坚老师很好地展示了现代仪器CO2传感器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上借助现代仪器将密闭中的植物在光照下CO2的减少量显示出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同时会坚老师在仪器操作方面也相当地娴熟。

这节课给听课同行以示范,为大会献上一节精彩的科学探究学习课例,获得与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