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于行鉴寸草心 敬于心报三春晖

发布时间:2010.05.31

浏览次数:4905

来源:德育处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上周,听完校学生会副主席李雅婷同学的介绍,想必各位都对《弟子规》这本书都有所了解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说说《弟子规》中的第一章“入则孝”。
     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础,《论语》中孔子以“仁”作为天地间最高的道德准则,“忠”“孝”“礼”“义”“信”是“仁”的具体表现。但是《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他告诉我们“仁”这种道德的极致来源于“孝”。这和“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是一个道理。换句话说,孝即是各种美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才有可能拥有一颗仁慈的心。而在《弟子规》中,作者在开篇就具体的为我们介绍了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作为一本蒙学读物,《入则孝》一章告诉我们做到孝,有着三方面的内涵。
     首先,作者告诉我们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传承。“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对于双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这里就包括自己的坏习惯。长辈所倡导的行为或观念或许并不全部适合我们,但毕竟是父母在他们的人生中沉淀下的经验,我们以他们为坐标,便不会在人生的路途中迷路。这也印证了孔子“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言论。
    其次,孝的核心在于无违。也就是不违逆父母的意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张扬个性的时代,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我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被世界听到,因此我们常常忘记了倾听。在成长的记忆中父母总是最唠叨最啰嗦的人,于是我们对于这世间最熟悉的声音往往就自动屏蔽了。《弟子规》中说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他告诉我们要认真的倾听父母的意见,尊重父母的告诫,谨行父母的教诲。当然,父母也有错误的时候,所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也就是说要和颜悦色的委婉指出父母的过错,交流的效果在于气氛的和谐,当子女与父母争执的面红耳赤时谁又能听得进谁的意见呢?不妨换位思考,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好好说话。
    再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一种形式。孔子在论语中讲到过养宠物与养父母的区别。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的是,当今人们认为孝顺的人在于能赡养双亲,但是对于狗和马一类的宠物,人们也能养,如果不是带着一种尊敬的心情,养父母与养宠物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弟子规》中说道“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意思是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近年来,我们每每被韩国将端午节申请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孔子认作他们的至圣先师的事情所激怒。但我们从来没有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些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被继承了多少。大家一定看过韩剧日剧,即便从这样的一个小的文化窗口上我们也会发现,行为再放荡的青年回到家里,脱鞋进门向父母鞠躬报告回家了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所说的孝、所说的敬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竟做得比我们好。相形之下,我们放学回家一声不吭窝进房间,吃完饭一声不吭对下碗筷,我们拿什么去继承这些本属于我们的传统呢?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一篇文章《孝心无价》中曾这么写道:“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是的,我们有无数的人生目标,兴许其中有很多也是我们为了自己的父母所立。然而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也许记忆中的面容会模糊,名字会尘封,但记忆中的快乐永远不会褪色。《弟子规》中这些陈年老话并不是一种过时的说教,而是为我们讲述着一种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日常生活积累下的人生智慧。
     同学们,就从今天,让我们从中午放学回家的一声“爸妈,我回来了”开始,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谢谢大家!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