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外交

发布时间:2009.04.20

浏览次数:5432

来源:德育处

    自从去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世界形势在和平与发展的前提下并不太平,金融危机、石油危机、粮食危机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同时出现,搅乱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朝核问题远未解决,又出现伊朗问题;东欧的地区导弹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引发美俄为主的军事竞争升级;“文明”的冲突、联合国地位的挑战仍在继续。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受牵连,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不能独善其身,仅人民币升值、油价、铁矿石提价引发国内CPI、PPI居高不下,进而使中国近七万多家中小企业倒闭,股市下跌近七成,世界第一的中国外汇储备大大缩水等等。
    面对如今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的局面,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曾经的国际地位。在中国外交史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初,在国际事务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有人戏称,中国当时在联合国发明了“第五种投票方式”。理论上,联合国代表在投票时应该只有三种方式:赞同、反对和弃权。从旧金山制宪大会开始,针对《联合国宪章》中的否决权条款,有了第四种方式:不参加表决以示不满。中国的“第五种方式”,是参加表决,但是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和弃权,就是静坐不投。当时,东西方正处于冷战之中,中国外交无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只能注重与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国家的交往,较少参与国际事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要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需要与世界打交道,需要与世界进行合作。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大战并非不可避免和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30年来,不少标志性的事件可以说明中国外交的新发展: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界限,与美国这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联系;上个世纪末,中国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提出,表现出了中国领导人的外交和政治智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与俄罗斯共同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在旨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机制中,中国更是发挥着核心作用。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扩大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国站起来不再是一句口号,钓鱼岛事件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另一种声音,温文尔雅的中国开口响亮地对世界说不。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看到中国外交从屈辱走向崛起,挑起承担的责任,全力以赴、奋发图强,牢记过去,面向未来。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