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之窗》11期(一)

发布时间:2008.11.12

浏览次数:8391

来源:福州三中

[连载]

师生沟通艺术

 

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在心理咨询专业中,咨询的效能主要是在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所建立的良好人际关系中实现的。因此,所有的咨询员在他们的专业能力训练过程中,将几乎所有的学习重心放在如何与来访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上。而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咨询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之一是要对来访者真诚。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在咨询关系中具有治疗性的作用。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把真诚看做是最基本的要素。而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咨询员除非能够在辅导的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真诚,否则来访者就不可能改变。他们指出,在辅导关系中,咨询员必须是一个综合的、真诚而可靠的人,因为缺乏了这一种真诚,信任的关系就很难出现,而治疗的作用也就会大受影响了。

    这种对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则,对于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师生关系中,我们常常听学生说:“我喜欢这个老师,因为老师对我很好。”“我愿意听这个老师的话,因为老师对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我。”“老师对我真关心!比我的父母还理解我……”学生对老师的关心接纳了,才能接纳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影响。在学校中,几乎每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是出于对学生的好心。但是,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良好愿望和好心都会得到学生的接受,或者说,不同的老师即使对学生有同样的教育要求和愿望,被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不同。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不同的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学生对他们的真诚度的高低感受不同,或者是他们对学生的真诚度高低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因此,在教育学中,要求教师对学生首先要有爱,才会有教育的效能发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意味着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本身是一个真诚的人,对学生的一切用心是发自内心的。在这部分的论述中,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真诚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在与学生沟通时更好地向学生表达出真诚,我们借鉴了心理咨询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训练技巧。

一、什么是真诚

    卡尔·罗杰斯把真诚解释为咨询员在心理咨询中,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和诚实,是一个表里一致,真实可靠的人。也有心理学家认为真诚是真实、可靠、诚实的同义词;一个真挚诚恳的咨询员不会戴假面具,不会作种种的防卫来保护自己,他很愿意开放自己。洛罗·梅对于真诚有这样的论述:  “辅导员应该把自己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一个真实的关系,他要以真正的自己来与对方相交;在辅导过程中,他虽然在假设上是个专家,但他必须首先以一般人的心态出现与来访者相处,否则他的专长就不会派上用场,同时还可能带来弊害呢!”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员对来访者真情流露的关爱和基于尊重和信任的坦诚,往往可以使对方逐渐摘下面具,勇敢地学习以真实的自我与他人相处,也可以学习面对真实的自我。

二、真诚对于人际关系的意义

    人与人的相处,都渴望得到温暖,减少孤独感。然而,人们不是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能够体会到互相诚实、信任、真实所带来的温暖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指出:“当人际关系缺乏真诚的时候,就无可避免地会产生疾病。”在很多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有隔离感,不能诚实地交往,这种交往的品质已经对社会、对人们自身带来了破坏力。

    当人不能诚实相交,或生活在一个不能自在放松的环境中,彼此之间会有许多评判和相互的防卫,缺少相互的体谅和宽容。这种人际关系的后果是促使人们给自己戴上一个个假面具,并花费很多的心思来维护这种假面具。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很大的精力来遮掩真正的自己,会耗掉许多的精力,以至于我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建设性地成长。

    当人要伪装和戴假面具的时候,除了耗费大量的精力之外,还会引人产生极大的焦虑。现代有许多人在单位里,处于人际关系不够真诚的工作环境中,每天工作回家后会感到非常疲惫、不愉快,情绪不良,因为内心世界没有得到人性的温暖和滋润,就会产生许多矛盾和莫名的烦恼、恐惧、悲哀。

    心理学家都肯定了虚伪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给人们带来许多伤害。因此,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求咨询员重视协助来访者重新建立一种真诚信实的态度。

三、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

    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接受的程度,决定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只有感到被信任、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全貌之后,才愿意去回应给老师信任感和对老师生命全貌的接纳。这种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品质是双向互动地来成长和培养的。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

    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是否一致非常重视。在一个言行一致的老师那里,学生的第一个心理体验是安全感,他不必担心这个老师的要求会前后不一致,不必担心老师会情绪化地变更对学生的各种管理措施,也从一个始终能够对他们关怀的老师那里得到稳定的情感支持。学生在与这样一个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老师沟通,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进行健康的情绪管理;让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榜样那里,学习做一个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人,学习对人真诚、信赖的品质。

四、教师向学生表达真诚的技巧

    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其本身工作的职业道德,教师对学生的真诚也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教师本身需要不断成长的生命品质。真诚,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需要在平时的工作和个人修养中去培育、成长的重要品质。

    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经验中,我们因为与不同人相处,与持不同价值观和为人处事原则的人共处,也接受了不同的社会影响,其中有良性的,也有不良的。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个个自我面具,在与人沟通时用于自我防御。教师在工作中,有时习惯性地也会戴着面具来与学生交往,不仅让自己很累,也会让学生感到他们的老师在做人上的不真实,感到与他们沟通时在自我防御,只是在按教师既定的工作职责工作而已。

    教师们很容易存在的这些人格面具,在本书的第一章关于“好教师的神话”中就作了描述。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往往会很在意在学生面前保持一个“我是一个教师”的完美形象,对自己要求太高,例如期望自己在学生面前扮演“全人”的角色,久而久之,对做人应该保持质朴、诚实、坦白、对人无防备等真诚的品质淡化了,结果一言一行很容易从这个面具的自我保护感出发来影响学生了。

    那么,一个教师怎样来成长自己的真诚并表达给学生呢?有以下的一些技巧:

    1.自我接纳与自信:自我接纳是指教师自己有勇气面对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索、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软弱、阴暗和脆弱的地方。在这个接纳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别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可以体验到每个人都有他的软弱、阴暗和脆弱的一面,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宽容。这种通过进入自身内心世界,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真诚的品质在成长的过程——我们越是能够接纳自己内心世界中软弱、阴暗和脆弱等过去不愿去正视的一面,就越容易放下自我防御的面具,越能够在与人沟通时流露出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实,也就越有人情味,越能够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了。自信来源于对自己的了解和由此产生的安全感、自在感。当一个教师在心灵深处感到安全时,就不会耗费时间和精力来构建种种防卫面具,不需要伪装和防御,那么,自然地,他会给他的学生带来安全的沟通氛围,也就帮助了学生在这种人格力量的感染下接受他的正面影响了。

    2.在恰当的时候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也有无知、犯错误、存在错误偏见的时候,有分寸地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因为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也就可以接受学生的错误、无知和不完美;这样的表达可以缩短跟学生的沟通距离。

    3.在与学生相处时,为学生事先制定教育计划时,要有明确的“教师意识”,但在对学生实施这些计划时,又要把自己当做是在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朋友。

    4.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不是无条件自由地向学生“倾诉”自己的心态。如果说出来的亲身感受对学生没有帮助,就没有必要说出来。

 

【德育研究】

2004年学校德育研究参考课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所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2、学校德育多级管理网络的建立与运行

3、“可持续发展”在校园德育中的体现

4、学校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与“养成性”

5、道德教育的层次分解与专项训练

6、道德实践的内容与途径

7、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培养

8、良好道德习惯形成规律及有效培养方法

9、民族精神教育系列化内容与有效途径

10、实施民族精神教育中乡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11、诚信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

12、法制教育系列化内容与实施途径

13、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及其教育功能

14、探索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

15、实践基地课程设置与实施

16、社区服务制度的建立与活动组织引导

17、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的探索与突破

18、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19、现代班主任素质及其培养

20、教师人格力量与学生品德形成的互动关系

21、学校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2、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23、当代学生主要心理疾患及矫治对策

24、“特殊生”群体分析及教育对策

25、“家长学校”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6、实现家校教育一致性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2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德育功能

28、德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9、德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地位与作用

30、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标准与实施途径

31、学生成长记录的内容设置与操作管理

32、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功能

33、互联网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34、现代信息媒体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35、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福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                                                                          二OO四年二月

【德育论坛】

真正的生命是思想

—德育贵在创新

 

维特根斯坦说:“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德育,一方面要用思想重塑教育者的行为,另一方面要用思想滋养学生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我们必须创造一个自由言论、自由交流的空间。在这种宽松的空间里,思想的创新才会有需要的胆识、勇气。因为思想是盛开于心灵世界的花朵,是活在德育实践中的灵魂,而不是僵死的训条。

德育的创造性源于它的认识对象是活生生的、个性化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是具体环境中的人,都是历史与现实、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的人,是成长变化中的人。细致入微地观察,师生心灵的沟通与共振,需要教育者深厚的道德、文学和理论的修养,更需要由爱出发的灵活的教育艺术。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从自在到自由,是一个教育与创造的过程。“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受教育者在道德、精神上的“自主建构”,必须受到教育者的“价值引导”。这种“价值引导”,不是灌输与压抑,而是表现为精神的唤醒、经验上的共享、爱的互动、视野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

    我们说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于他们对不同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道德与人格教育是有区别的,有独特的设计与创造,而不是按照同一模式去打造盲从和循规蹈矩的人。有学者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以个体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为教育目标。

德育的语言也要创新。我们的教育者中有不少人的语言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没有创造和变化。语言不生动形象,没有诗意和启发性,实质上是思想的苍白和思维的懒惰。创造性语言的背后,是生命的热流、独到的发现和卓越的见识。你老是炒旧饭,孩于们就不爱听,即使你说得对。肖川说:“锤炼语言,也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育语言就有他自己的特色。他称写日记这种自我教育形式为“道德长跑”;把学生的超越旧我说成“自己斗自己”;他将人人制作座右铭称作“点亮心灯”;他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他讲到怎样做成功的班主任时,“首先不为难任何一名学生,其次也不放纵任何一名学生。”这些语言都是他自己的创造,是思维的火花闪耀,不是拾人牙慧,也不是假大空。惟有创造性的语言,才会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总之,德育之所以要呼唤科学精神,是因为它内在地具有创新的属性。

 

【观点】

新课改中的德育视点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钟启泉教授认为,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学生了解关于思想道德的精神和规范只是一个初始的、外化的阶段,而学生将这些精神和规范内化为自己思想观念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自觉地贯彻出来才是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归宿。为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着重加强了对思想品德课的改造的同时,具体关注以下内容:

第一,关注德育课程的现实针对性。新的德育课注重加强知识性观念和价值与学生所面对的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课程内容,探索新的课程实施方式和途径。

    第二,关注学科内在的教育性,拓展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的德育空间。其实,学科的教育不是外在的、从外部“渗透”的,而是“内隐”的、“内发”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教学内在地隐含了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本次课程改革着重强调:新编制的各门课程必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德育活动的开展;同时,新开发的各科教材必须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适当素材,体现既定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换言之,就是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

   第三,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增强道德实践的时效性。“综合实践活动”是指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大致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这种课程已不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立功能和价值的课程。在这种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中,培养和形成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观念、社会意识、公民意识、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劳动意识和生活观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家之言】

装在套子里的我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都被自己弄得—头雾水。为什么?是因为我天生就是—副冷峻的面孔,还是因为我要故作深沉?都不是。唯一的原因是我当了重点中学的班主任。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官”就象一个套子一样罩住我,使我一踏进本班教室脸孔就本能地收起了笑容。

    为此,有一个已毕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曾这样对我直言:“你的语文课上得很好,我们很喜欢;但你平常对班级的管理实在是太严肃太细致了,虽然我们知道你很负责,是为我们好,但你的严肃依然让我们害怕,甚至也让我们厌烦,我们多么希望你能像在语文课堂上那样永远激情飞扬。”我现在的学生对我的严肃也颇有微词。我陷入沉思中。

    我想到了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别里科夫也是个中学教师,他出门时即使是晴朗的日子也要穿雨鞋带雨伞着大衣戴墨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整个像蒙着套子;他对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特别清楚,如禁止中学生在晚上九点以后到街上去之类的事他就既清楚又高兴:这种禁止好!而对上茶馆开晚会之类的事他总是要摇摇头,对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即使与他毫无相关,他也要闷闷不乐;对犯错误的学生主张开除了事;要求教师规规矩矩,不办家庭晚会不打牌不骑自行车不郊游不穿花衬衫不背后谈论上司甚至不大声说笑。总之,他每天战战兢兢,生怕出什么乱子,因此一天到晚一个劲儿对自己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这篇课文我讲过多次了,每当我在语文课上和学生们一起嘲笑别里科夫的迂腐保守时却实在有些脸红。我不是也一天到晚担心学生会出乱子吗?我怕他们迟到,我怕他们在教室里打闹,我怕他们忘了穿校服,我又怕他们忘了理发……我是否就是一个新时代的别里科夫?我确实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了,我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对他们制定了太多的不许再加上太多的要求。学生执行时我才会心安理得,不然就会有“别闹出什么乱子才好”的祈祷。

    但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哪里会那么按部就班。他们青春蓬发,热烈奔放,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总会发生一些令人不安意想不到的事。

    我只有冷峻面对,只能摆出所谓的师道尊严,让学生看到我如同老鼠见到猫小偷见到警察一样。

    我真的愿意这样吗?非也。时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要知道,我是而立之人,我的青春萌动并未完全消失,我年富力强也爱开玩笑追求时尚,我也想与学生一样天真活泼,能永葆青春。但如果我每天面带笑容,平易近人,可爱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活跃开放,会问:老师,我今天的发型漂亮吗?老师,你今天穿得真潇洒!老师,周末去郊游好吧?老师,我就迟到一次,你会原谅我的吧,要知道我平时是不吃早饭的今天吃了,嘻嘻!老师,一起来踢球,参加我们的课间活动吧……有时我想,要是真能这样多好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发型喜欢的服饰,穿得漂漂亮亮的多赏心悦目啊,不至于从后脑勺上认错了学生;又想,世界著名球星贝克汉姆经常换一些令球迷及媒体意想不到的怪发型,成了时尚的代名词,但这并不影响他认真训练也没有影响他的球艺和人品啊,他仍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而理着平头的中国球员又是怎样的作为呢?

    我想我们的教育应重在法制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重在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重在个性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重在合作教育,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但我在尝试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学生头发超标被学校查处的有八人,在走廊里嬉戏逐闹被批评的更多;教室有讨论声有了生气,而纪律分却急剧下降;周六周日更是“无法无天”……总之“问题”一串串。

    看来,我的面孔还要继续板下去。

    但我真的期盼能有一天我们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都能露出真心的笑容。

    我真的很期待!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