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之窗》11期(二)

发布时间:2008.11.12

浏览次数:7750

来源:福州三中

【热点聚焦】

解读中学生异性交往

    对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来说,异性交往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随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人们对于异性交往,尽管还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毕竟表现出了相当的容忍。问题是,对于中学生的异性交往,我们是不是也能有正确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呢?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因教师、家长误解中学生异性交往而酿成严重后果的报道屡见不鲜,发人深省。如何正确认识并科学指导中学生异性交往,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中学生异性效应的现象剖析

    “异性效应”是社会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在男女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中(与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对比),参与者更能感到心情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因为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和追求异性敬慕的心理能由此得到满足。与异性交往时,人们往往能激发起更大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更积极、更高尚。因此,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常常会比较顺利。

    其实,“异性效应”在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有的男生在女生朗读课文时倾心聆听,露出愉悦的神情;有的女生在作文中,把一个相貌平平的男生描写得帅气无比、举世无双;男女生同在教室的时候,有的女孩子不知不觉地就提高了嗓门,以显示自己悦耳的嗓音;女孩子好打扮自己,希望得到男孩子的注意;男孩子爱在女生面前逞能、不服输,用带有冒险的“英雄行为”显示自己的力量,以使异性对自己产生好感,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来自异性的“加油”声也会给运动员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

    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可以多一些同异性伙伴接触的机会,通过与异性的交往,使正常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同时,男生和女生交往,有利于性格的互相丰富。异性个体之间的性格差异是比较明显的,男生和女生交往可以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使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得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同时,异性情感上的互相交流,可以丰富个性对不同情感色彩的体验,使其意志得到锤炼,性格变得豁达、开朗,并逐渐成熟起来,而这是在同性朋友身上所得不到的。另外,男生与女生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风格,男生和女生交往可以互相吸取长处,弥补短处。

    二、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必然性分析

中学阶段的男女学生正处于豆蔻年华,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强烈的友谊需要,他们好交往,重友情。尤其是随着青春发育期高峰的出现,他们与异性接近的愿望逐渐明朗化,并以情感吸引和实际接触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发展为密切的异性交往。处于青春期的男女中学生向往纯洁的友谊,寻求同伴的理解,注重精神需要的满足,而这是这一时期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的反映。

1.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成因分析

从内因方面说,异性交往是中学生生理成熟的表现。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活动领域的扩大、知识的增多及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增强,在性成熟的生理作用下,对异性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许多疑问。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到异性吸引的存在,试图接近异性,探索异性的奥秘。

    从外因方面讲,家庭、学校、社会的不正确态度,常常成为中学生异性交往不正常发展的催化剂。家庭对异性交往的讳莫如深,对有关性知识和爱情描写的书刊的严加封锁,导致了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强化了他们对性的好奇心。学校、老师对这一问题的敏感、回避以及社会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的过多渲染,有关书刊、影视节目、不健康网站的纷纷出台,充斥于街头巷尾的各种性信号的刺激,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异性交往愿望。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学生异性交往有其必然性。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积极的对策来引导中学生异性交往,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步人新的生活里程。

    2.中学生异性交往观念的变化

中学生异性交往观念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他们表现出了对性知识的强烈渴求。由于身体形态和机能差别日益明显,他们对自己身上发生的生理变化感到害羞,对异性的差异特别敏感,觉得既神秘又新奇。他们渴望了解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也渴望了解异性。这时,在书店里和书摊前,我们可以经常发现一些男女生在匆匆忙忙地翻动着医学书籍。许多男女生对于描写爱情的影视、文学作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电影院里,我们常常会看到,每当银幕上出现男女主人公拥抱、接吻之类的画面时,女生们往往会相互神秘地微笑,而一些男生则会兴奋地起哄。

中学生异性交往观念的第二个变化,就是青少年的性别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异性交往开始呈普遍化趋势,交往的亲密度逐渐提高,并且开始萌发了对异性的好感、甚至是爱慕之情。男生在女生面前显得特别活泼好动、争强好胜,以显示自己的阳刚之气,女生在男生面前则表现得温柔文静、细心体贴,以展示自己的阴柔之美。

正常的异性交往是中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男女学生在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中,会各自吸取对方的长处,习染异性的个性特征,克服各自的弱点,这有助于他们塑造健康、完整、优良的个性品质。具备异性的某些个性品质特征是现代社会成功者必备的条件之一。

三、中学生异性交往的误解例举

误解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与异性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

这种说法事实上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把学生看作一种职业,认为学生的本职工作是读书,这是不准确的;另一方面,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可以与异性交往,也是不科学的。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的发育、社会心理的成熟、个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培养等等,读书求知只是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天地。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与异性交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会与异性交往,达成异质社交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按照人类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一个正常人从初中开始就需要学习建立异性友谊,与异性交往并非是“长大以后的事”。相反,如果一个人真的等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才开始学习与异性交往,那么就很可能会因为缺乏锻炼而成为这方面的“困难户”。因此,如果中学生总是做“小孩子”的话,社会的进步也就无从谈起了。

误解二:中学生还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

这一看法的潜台词是:与异性交往是一种很特别的任务,需要准备好特别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不是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锻炼形成的。这实际上是在将异性交往神秘化,把异性交往划为禁区。它或许能成功地阻止一些中学生的尝试行为,但同时也加重了中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的心理负担,给中学生达成异质社交性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中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在与异性交往时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出现一些问题。但人的心理成熟需要在与异性交往的实践中去摸索、去提高。一个没有学会与异性交往、没有达成异质社交性的人很难说是一个成熟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与异性交往是中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

误解三: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这种说法是很多家长和教师反对学生与异性交往的主要理由之一。他们往往举出不少事例来证明此观点的正确,诸如某某人因为“早恋”而没有考上大学之类。其实,如果仔细推敲,他们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许多因与异性交往而影响学习(主要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分散了精力,而是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又往往来自教师或家长对于异性交往的过敏反应。研究发现,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因此,与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可能还有积极作用。当然,在与异性交往时,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遇到某些挫折,影响人的情绪,正因如此,中学生异性交往更需要成人的关心、引导。而以此为理由反对与异性交往是不可取的,正如不能因噎废食一样。调查显示:在众多名牌大学里,有不少只会读书考试,不善与人交往,尤其是不会与异性交往的学生,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很高,一些人最终因为情感问题而痛苦不堪,前程尽毁。成功的教育应该兼顾智力提升和社会性发展,而不是将二者对立起来。

误解四: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使中学生犯错误。

   “早恋”可能是最容易让家长和老师神经过敏的字眼。可以说,在一些家长和老师身上存在“早恋恐慌症”,一看到两个男女学生单独在一起,就怀疑他们“早恋”了。一怀疑他们“早恋”,就如临大敌,一方面把他们打入“另册”,当作“问题学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控制其负面影响,害怕他们起了坏的带头作用,使“早恋”流行蔓延。在这种心态左右下,不知制造了多少冤假错案,妨碍了多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异性交往的动机多种多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谈恋爱。即使是一对一的男女约会,也不能与恋爱划等号。两个男女学生单独在一起,可能是在讨论学习问题,也可能是在交流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甚至可能是在讨论怎么样才能避免“早恋”。虽然中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冲动,但是他们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能力,在恋爱问题上一般会相当慎重。“早恋”是成人世界制造的一个标签,有些人拿着这个标签到处乱贴。一旦被贴标签,这两个学生就有嘴难辩,外界的压力可能迫使他们真的恋爱起来。如果中学生真的“早恋”,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早恋”的学生也不是坏学生。“早恋”是一种心理现象,并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对“早恋”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不应该简单地孤立、打击,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

    误解五:中学生谈恋爱成功率很低,中学生异性交往没有什么好处。

    对于中学生谈恋爱的成功率,往往没有任何正式的权威的统计数字,而是由教师或家长总结出来的,这种思考逻辑是不成立的。首先,恋爱的成功与否不能只以结婚与否来衡量。如果一次恋爱使双方都得到成长,它就是有价值的。初恋的成婚率可能很低,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初恋没有价值或没有必要。其次,“早恋”的成功率低也不能作为否定异性交往的理由,相反,这一点倒可以作为异性交往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理由,如果教师

和家长能够多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引导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他们将来的恋爱和婚姻就会更顺利、更成功。

误解六:与异性交往是少数学生的行为,“好学生”不应该仿效。

前面已经提到,与异性交往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所有发育正常的中学生都会自然地产生这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中学生被灌输了对异性交往的很多偏见,他们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压抑自己的需求,不敢与异性交往。一些学生则用“地下活动”的方式来与异性交往,不敢让老师和家长发现。这样的境况对学生们的正当异性交往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一个学校真的只有少数学生对异性交往感兴趣,我们就不得不怀疑它在某些教育环节出了什么问题。

    误解七: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需要别人指导,到时自然就会。

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与异性交往是一个全新的领地,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资料表明,在社会风气十分开放的美国都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学生把与异性交往当作一个难题。那么,在观念相对保守且对中学生异性交往充满偏见的中国,不难想象中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会更多。据一些心理咨询专家反映,我国中学生来电来信所寻求帮助的问题中,与异性交往有关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误解八: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属于教育范围,教师对此没有责任。

虽然如何与异性交往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是它却在教育范围之内。尤其是当我们强调素质教育的时候,老师就更有责任指导学生学习与异性交往。在某种程度上,与异性交往是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考验。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够主动地帮助学生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将会使他们获益终生。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误解,使很多家长和教师不能正视中学生的异性交往,往往采取压抑、堵塞的办法来被动应付,而不是积极引导。一些在异性交往上遇到问题的中学生,不仅得不到及时的正面的指导,反而会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误解和责备。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们可能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青春期”的异性关系也因此成为一个危险问题。

四、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正确引导

针对这种种偏见和误解,应该怎样引导中学生异性交往?中学生异性交往是十分自然、正常的现象。在交往过程中,即使少男少女对特定的异性对象产生好感、爱慕,也是十分纯洁的,只是相对于他们特殊的社会角色和当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为时尚早而已。因此,对中学生异性交往过密的行为表现,我们一定要理解、宽容,多作调查研究,决不能采取回避、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态度,更不能草木皆兵式地神经过敏,把中学生异性交往过密视为“洪水猛兽”,严厉禁止异性学生交往,或是一旦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便捕风捉影,不分青红皂白地定性为“早恋”,甚至公开处罚,而应该慎重思考,积极应对。

首先,抓好青春期教育。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青年初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使青春期教育成为这一阶段必不可少的课题。正确而适时的青春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青春期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其核心是性道德教育。通过青春期教育,可以消除学生的异性神秘感,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学生的性道德水平,以使他们正确认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分寸,掌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礼仪,严肃对待恋爱、婚姻以及性等问题。

其次,进行爱情基础知识教育。通过恰如其分的爱情基础知识教育,并结合讲述一些著名的爱情故事,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的爱情神秘感,使他们以正常的心态与异性学生交往;另一方面,还可以“拨乱反正”,用正确的爱情观取代学生头脑中那些从电影、电视、小说、故事、街头巷尾的耳闻目睹所获得的零碎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爱情知识。此外,通过爱情基础知识教育,还可使学生懂得爱情的社会意义和对个人一生的影响,知道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和崇高的责任,要使对方获得终身的幸福。这样,他们就会更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理智地对待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并把主要精力投身于学习,让自己先练好“内功”。

再次,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男女学生的交往和友谊,是一种合理的需要,不仅对身心发展有益,还可以提高学生尊重、理解异性的能力,这对他们将来正确处理爱情和婚姻问题,也是必要的准备。因此,我们要鼓励异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相互帮助,如排座位、做清洁、搞活动等,都要有意识地注重男女搭配,并不断变换搭配对象,从而增加男女同学接触了解的机会,消除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所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使异性同学之间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同学友谊,促使正常、健康的异性交往风气的形成。当然,这种交往还得有正确的组织和指导,不可放任自流;同时,对于个别学生的不正常的异性交往需要加以限制与引导。

最后,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组织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充实文化生活,提供异性学生正常交往的渠道,既可以满足他们正常的交往需要,也可以使异性交往过密的学生迁移兴奋中心,投身集体怀抱。同时,还可寓教于活动中,教育学生注意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度”,以及交往的方式、举止、时间、地点等要适合多数人所能接受的程度。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可以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温馨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异性同学间的相互竞争与共同进步,从而把异性同学之间的吸引力转化成班集体团结向上的凝聚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个集体中健康成长。  

总之,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是教育工作最细腻的一面,它要求老师要有真知灼见,把教育工作技巧和教育艺术结合起来。”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