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之窗》11期(六)

发布时间:2008.11.12

浏览次数:6501

来源:福州三中

表四:学生对学校拓展现代传媒利用空间的反映情况

   

  

 

百分比

如果学校在周末休

息时间开放网络

室,你的态度是

A赞成

367

73.4%

B不赞成

28

5.6%

C无所谓

105

21%

如果学校开办“网

校”或举办“名师

在线”,你会

A积极参加

258

51.6%

B偶尔登录

157

31.4%

C无所谓

85

17%

学校利用网络资源,

开办“心理咨询”热

线,你认为

A很有必要

343

68.6%

B没有必要

38

7.6%

C无所谓

119

23.8%

学校拟公开老师的QQ

E-mail地址,

A表示欢迎

264

52.8%

B不欢迎

52

10.4%

C无所谓

184

36.8%

 

3.学生对学校利用现代传媒的建议

通过表四,我们欣喜地看到: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深受学生欢迎,能增强育人效果。

二、建议与对策

综合前面的调查,我们认为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上,作为德育管理者的学校领导、作为德育实施者的广大教师以及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都可大有作为,因此,我们建议:

(一)学校要为师生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创造条件

1.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资源,做到“三个结合”。

学校在近两年间耗资千余万元,建成了“一报、一台、一站、一网”,尤其是千兆校园网在重庆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堪称一流,但是资源利用率低。用专家们的话说,还处在“硬件硬、软件软”、“渠成水未到”的阶段。因此,学校应将现代传媒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综合实践课相结合,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使现代传媒的工具功能、载体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近两年来,学校多次对教师进行现代传媒使用的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多媒体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效果尤佳。但是老师们在如何利用现代传媒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能力、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老师不会E-mail、及时通讯、BBS论坛等的操作运用。

3.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

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的使用管理制度,健全“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将其纳入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的年度考核指标中,以评价促“利用”。 

(二)教师要转变德育观念,充分利用传媒资源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尤其是要有与时俱进的胆略和气魄。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传媒的滥觞与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学生上网也有积极意义。鲜活灵动的网络育德较之枯燥的说教、呆板的训斥等传统的方式更能为学生接受,从而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奠定学生可接受、可建构、不拒斥的心理基础。对学生上网,大可不必忧心忡忡,视如“洪水猛兽”,进而谈网“色变,而应该是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勇于面对与接纳并积极参与,从而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找到一个“情感共生带”或“共鸣区”,实现双向互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

1.满足学生多种需求,“长”其“善”,寻其“点”,归其“旨”。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多方面、有层次的。学校德育应努力寻找德育目标与学生需求的最佳“契合点”,并以此作为“最近发展区”,否则,会导致学生“逆反”甚至拒斥。从前面的调查中我们看到,70.4%的学生利用视听传媒是“收听收看文娱体育等休闲娱乐类节目”, 55%的学生是在网上“聊天交朋友”或“打游戏”。因而,我们利用现代传媒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应以学生求乐的需求为“出发点”,去寻找“契合点”,方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地”。

肯定游戏鲜活灵动的益智益德功能,肯定网上聊天交友可以帮助那些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闭锁者,“长”学生喜欢之“善”,让学生主动地把老师加到“好友”中去,在网络条件下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地位平等,在不知不觉中“假‘网络’以绝江河”,搭建起一条相互沟通的“心桥”;“顺”学生喜欢之“水”,推道德教育之舟,达到育德之目的。

2.加强引导,选择内容,精心准备“自助餐”。

网络等现代传媒所承载和传输的各种信息可谓是良莠杂存,瑕瑜互见。早在1993年,美国政府发表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就制定了开辟“思想战场”,用“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去占领世界、统治世界,最终实现“思想征服”的目的,与我们展开了一场“争夺眼球”从而“争夺地球”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对此,学校德育必须高度重视。当然,学校德育应该尊重德育主体的独立人格,鼓励德育主体对各种信息做出价值评判和自由选择。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价值澄清”德育模式,教育者不能确守价值中立。为此,我们建议学校或老师在允许学生上网的同时,对其信息筛选、道德选择、价值评判进行引导,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网站,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3.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的培育。

前面的调查和分析表明,不少中学生在使用现代传媒时法制观念淡薄,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一无所知,对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因此,很有必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的教育,使青年学生能够对照相应的网络道德、法规要求,反省和检查自己的网络行为。

(三)中学生应加强主体育德的自觉性,趋利避害

作为工具与载体的现代传媒,既可承载精神食粮,又可传送精神鸦片。青年学生在利用现代传媒时,要增强主体育德的自觉性、信息选择的科学性,从而使自己既能利用网络的创造性催生创新意识和现代观念,又避免良莠杂存引起的思想混乱;既利用网络的丰富性拓宽益智益德的渠道,又避免毫不选择而误人歧途;既利用虚拟时空增进相互交流,又避免逃离现实而沉溺其间。为此,青少年学生应乐于接受学校及家长的引导,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发挥其定向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等正面效益,消除负面影响,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