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该怎么评?

发布时间:2008.11.12

浏览次数:14854

来源:福州三中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长期以来,在老师、家长眼中,只要有了好的学习成绩就可以称是好学生、好孩子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作为最关键的评价制度也在发生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了学生评价体系,从老师到家长都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这个过程当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与解决。

1中考改革实现新突破

从2004年开始,“新中考”在全国17个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全面推行,这是伴随2001年9月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展而进行的配套改革,也是向素质教育迈进的关键一步。从当年实践的结果来看,普遍得出的结论是:17个实验区的中考改革达到了“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的改革目标。

在“新中考”中,命题更加体现能力立意,命题管理和阅卷程序更加科学规范、追求科学与公正,学业成绩的测验也不再是单一的纸笔测验,增加了听力测试以及口试、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以实现对实践能力及探究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查;纸笔测验也采取闭卷、开卷或开闭卷结合等不同形式。除了传统学科测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入视野,并不同程度地与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挂起钩来;高中招生实行了多样化的招生办法,如实行学业成绩等级划分,以缓解“一分定终身”的弊端,推荐与保送制、重点高中名额分配到校等方式,使得对初中毕业生的评价变得多样与多面。

继2004年17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中考改革以后,2005年,500多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也试行了“新中考”,而2006年,这一改革将逐步在全国全面推开。

“新中考”的立意体现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评价原则,各地也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尽管差别很大,也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一个共识正在形成:再也不能以各科分数简单相加的办法作为初中毕业和高中录取的唯一依据了,除了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评价。

2“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新焦点

在教育部发布的考试与评价改革指导意见中,对学生的评价目标体系分为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学科学习目标以学业考试为主要方式来测定。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这六个基础性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各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作为改革的突破,综合素质评价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新的改革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从教育局到学校,一线的实践者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如何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上。尽管已经认定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与方向是不容怀疑的,但质疑与争论仍然声音很大。有人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缺少充分的实验和论证,显得先天不足,在现实条件下太过理想化。

最大的问题来自操作层面。如何科学设置综合素质评价目标?怎么评才具有公信力?一些学校在方案出来以后不知从哪里入手,也有一些地方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怀疑。湖南某市的一位家长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无疑加重了家长与学生的负担,“到现在为止,为了做综合素质评价的材料已经花了200多元钱,还没有准备完”;在某市,因为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的原始材料过于庞杂,统一要求提供电子文档材料,于是家长纷纷行动起来,附近的打字社因此发了一笔小财,据说还有大学生拎着笔记本电脑到学校附近去招揽勤工俭学的生意,而且“会按照家长和学生的要求去做”,其中的诚信和客观性可想而知。

说到操作层面的问题,中央教科所副研究员孟鸿伟认为,首先是指标太宽泛了,比如道德指标,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能以纸笔来测,同学评价也可能会很主观。他认为综合素质评价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标准,至少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市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要研制一些比较客观的评价工具,指标笼统且评价的方法就是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如果最后的结果还要关系到升学就存在很大危险。而已经进行了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践的山西省临汾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志感却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正显现出正面积极的影响,它昭示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回答了学校除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之外,还更应该关注什么,怎样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怎样设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等根本性问题。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校长和老师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

对于存在的问题,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的李志宏认为,改革刚刚开始,总要有一个过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从根本上解决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不是为了中考才评价,这个工作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到了初中毕业年级才做,必然会出现弄虚作假。只要有假的,就会让人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产生怀疑。

3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怎么用

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怎么呈现、怎么用?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许多地方是以等级的方式呈现对学生的评价。在结果的使用上,一种是作为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硬挂钩”,如山西省临汾市规定综合素质评价结果C等以下者不得就读优质高中,为E者不得录入高中就读。该市在2005年中考中,17个区县约7万名考生中有179名考生因综合素质评定不够等级而没能进入优质高中学习。贵州省贵阳市也规定,综合素质评价6个方面的内容至少有4个方面评价等级在C等以上的,作为初中学生毕业的标准之一,并作为升入一般高中、五年制大专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综合素质评价6个方面的内容至少有4个方面评价在B等以上的,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或同批次录取学校的重要依据之一。还有一些地方把综合素质评定只作为初中毕业和高中录取的参考依据,只要达到合格标准,其他还是按照学科成绩的高低来录取,这种方式通常被称作“软挂钩”。

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到底应该如何使用,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利害的中等学校招生的依据还为时尚早。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赵学勤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既可以是过程性的评价,也可以是终结性的评价,升学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一种方式,这两个评价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把过程性的评价结果简单加权整合到终结性评价当中会有很多问题。因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标准不同,同学之间的评价也会出现主观性与片面性的问题,有些领域如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等领域需要专业的评判。他认为,如果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与中考硬挂钩,就会导致评价仍然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工具,如果综合素质评价变成主要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服务就是舍本逐末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课改领导小组副组长郭小荣也认为,综合素质评价不要沦落为单一的为中考服务,如果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挑选人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那还不如不改。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如果综合素质评定不与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硬挂钩,在当前的形势下,综合素质评价就有可能出现走过场的现象,起不到评价与考试的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的真正导向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应该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合理性,而如何解决综合素质教育评价走入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服务的误区和如何才能不让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变成走过场是同样重要的命题。一位从事评价研究的学者认为,除了政策以外,加强研究、制订标准与规范也是关键。改革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愿这个过程不会太长。

【声音】

综合素质以等级呈现值得商榷


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区,我们在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中面临的最大难点是综合素质的等级评价,我对此提出了以下思考。

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思考

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评价内容确定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项是否能涵盖综合素质的主要方面。比如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两项很难明确界定。如果说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是“德”的表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分别是“体”、“美”的表现,用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来反映“智”则不够恰当。素质教育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处理事务的能力应予特别关注,如果仅仅局限于学习和交流与合作可能窄了一些。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何对人的价值起着方向和动力的作用,能做什么是重要的,肯不肯做、是否主动做是更重要的,所以,评价人的素质时不能忽略人的精神世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心理健康是当前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这都是评价人的素质时应该予以特别重视的。

应重视学习态度的评价。人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常常并不一致,有许多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但学习能力并不差。把学习态度归入学习能力是不妥当的。即使重视了学习态度并把它与学习能力合并为一项,也还有问题。因为两者若无法分离,其评价结果常常由学习成绩所决定,学习成绩只能反映态度与能力两方面作用的整体结果,不能反映导致结果的具体原因,不能反映态度与能力两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对于同样学习水平的学生来说,可能两方面的差异很大,如果不能反映这种差异,这一项素质评价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学习成绩是客观存在的,不需要再作主观评价。

对综合素质等级评定的思考

目前,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一般都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等级评定。其中的等级评定事实上是一种相对评价结果,可能会在高中招生录取时发挥重要作用。

等级结果说到底是主观评价,是基于评价者主观印象的评价。因为会影响中考录取,所以这种主观评价成了一种高利害的评价。在今天社会诚信度很低的现实情况下无法保证其客观公正。即使诚信的问题可以解决,等级评价的科学性也是令人怀疑的:各方面素质的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现在却非要用同样的指标分辨出优劣评定成四等,况且各方面素质中很难说哪一方面重要或次要,分项的评价结果根据什么加权合成一个结果。评价主体多元化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但是多元主体的评价结果如何合成?

如果说等级评定的目的是为了甄别,使优质学校能挑选素质优秀的学生,有两点值得思考:其一,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远未成熟;其二,现行评价办法根本无法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理论上说导向的目的和方向都是正确的,综合性评语的导向性已经十分明确,目前等级评定的目的无非是用于招生挂钩以增加威慑的压力,如同为分数而学一样,有些学生会被迫为等级而表现,迫于威慑而表现出的积极和发展绝不是真的,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导致虚假,这与我们的良好初衷恰恰相反。

综合素质评定会实实在在影响升学,学校和家长又怎能不单纯关注结果?单纯关注结果的评价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大的导向作用?

对综合素质进行等级评定副作用不能忽视。有了明确的评价指标,最后又综合为一个高利害的等级结果,学生必须去被动地适应这种评价。如果进一步将指标赋予权重,甚至搞成量表,我们岂不是按同样的规格培养人?学生真的会按照量表学做人?根据主观印象人为地把学生分成综合素质优劣的四个等级,对学生的心理和人际关系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学习成绩不好”的评价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但还有试卷分数作依据,似乎可以接受。“综合素质不优秀”的评价就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吗?综合素质说到底还是一种主观评价。取得好结果的最好办法是争取好人缘,这对于学生的人生态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还必须考虑实施中一个十分重要又不能回避的具体问题:优秀级别的结果是否有限额?如果没有限额,优秀势必过多,优秀过多等于没有优秀。没有限额的评价必然会一团和气地走过场,限额过少就成了综合素质决定录取,这是否真的符合高中招生的需求?

等级评定的工作量巨大,甚至必须使用计算机统计,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这些评价工作,教师和学生有看法。出于工作量不能太大的考虑,评价项目不能太多,导致指标体系不够全面。

基于上面这些考虑,我个人认为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级化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大。我们曾经批评为考试而教,现在却寄希望于学生为评价而发展,难免会陷入新的“应评教育”。(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 郭小荣)

来自一位家长的困惑

这些年,在国家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地区的教育部门也不断推出一些新的举措,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性探索。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恐怕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家长,我时刻都在关注着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在孩子中学毕业即将升入高中的时候。学校召开家长会说学校所在的区是课程改革实验区,学生们从初中升入高中不再像从前仅凭考试成绩了,而是实行“综合素质评价”,这是全市为体现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推出的新举措。家长们听了议论纷纷,究竟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其内容和方式与过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仅充满好奇,也充满了希望。

中考前夕,孩子拿回一张“综合素质评价项目表”,并说学校说了,这次升高中要全面考核,不再只看中考成绩,要求每个人先逐条进行自我评价,家长也要按照条目对孩子进行评价,之后在学校还要进行同学互评和老师评价。我仔细一看,这张“综合素质评价项目表”大概分有十多类、百十条细目,从热爱祖国到关心集体,从诚实谦逊到勤劳节俭,从努力学习到身心健康……真可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想,确实不一样了,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全面认识自己,到了新的学校,老师也可以藉此认识学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于是叮嘱孩子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客观地总结一下自己三年的进步和不足,并在孩子完成之后,我也认认真真地写了一篇自认为能真实、全面反映孩子品行、学习以及其他各方面情况的评价意见。谁知几天后,孩子又把我写的评价意见拿回来了,说老师说了,写得太长了,还得重写。并告诉我说要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段上网,把写好的评价意见输入、发送,而且格式也有要求,连标点符号在内不得超过120个字!我问那别的同学和家长都是怎么写的呢,孩子说同学们都说谁那么傻呀,这时候都写优点,谁也不写缺点。无奈之下,我只好像编顺口溜一样按四个字一组,完成了120个字的所谓“评价”。看着那毫无个性、难以看出写的是谁的“评价”,我生出许多无奈。看着我一脸苦笑的样子,孩子安慰我说,妈妈,你用不着那么认真,老师说了自己评价和家长评价都不管用,管用的是同学评价和老师评价。

我听了既不解又不免产生出一些担忧。我想本来“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件对素质教育导向有益的事,可如果这样操作,还怎么体现评价的真实、全面?还怎么实现评价的教育功能?首先,涉及十几个方面的内容哪个不写都不妥,因为它反映的是全面素质状况,内容那么多,仅限120个字(连标点在内),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还是内容大于形式?其次,既然没用为什么还让学生和家长做这种无用功,如果是仅要个形式,这个过场是否不走也罢?第三,选拔只是评价的目的之一,现代教育评价的观念更加强调评价的教育和反馈功能,但如果仅走走形式,不引导孩子说真话、反映真实状况,还有什么教育意义可言?反之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第四,运用电子网络手段进行评价可能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整理,但作为统一要求是否妥当,是否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条件了呢?尽管是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但毕竟还有农村地区,还有贫困家庭,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庭都具备电脑和上网条件的,而教育部门这样的要求无疑是忽视了这一部分孩子和家长的利益。

不可否认,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是好的,但如何改革评价,使之能更全面地反映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状况,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因为毕竟,这样一项工作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前途,也牵动着千家万户人的心。(关欣)

【局长观点】指引了学校的办学方向

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一是有利于改变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畸形教育。二是有利于改变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状况。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强调学生的交流、合作、审美、运动、健康等复合才能,学生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个性会得到张扬,特长会得到发展。

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便于掌握学生的发展过程、方向,了解学生的优势、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结合评价内容及标准、按照程序完成评价的过程中,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三个“知晓”,即教师、学生、家长要全面知晓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二是三个原则,即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三是“三不”,即不准越权包办,不准减少环节,不能降低标准。

为了便于操作,准确反映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情况,建议:一是不断完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使之更具体化,评价内容更贴近生活,注重可操作性;二是建立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按学年评价,毕业总评;三是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对评价内容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四是注重初中阶段学生素质报告书填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要真正落实好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要注重过程,坚持形成性评价的原则,即每天有记载,每周有小结,每月一评价,半学期一汇总;二是要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三是要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的,坚持评价育人的原则,即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给学生改正错误、自我更新的机会,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逐步摒弃自己的不良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而对于学校来说,能否结合学生实际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关键。学校领导应变重功利的考核管理为重过程的全程管理,注重管理的档案化。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重视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表现。班主任在确立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下,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集体活动表现、体育与艺术等方面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如实填写,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第一手材料,便于最终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落到实处。(湖南省湘潭市教育局局长 蒋丰华)

【校长体会】有收获也有困难

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通过对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标准的学习,学生变得比较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在意各种素质的提高,班上组织纪律、班风大有改观。

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了学校的教育功能,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价值。综合素质评价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操作平台和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为这可以大幅度减轻工作量,其结果更加准确、真实、可信。

同时,评价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资料的收集问题。学校虽然早就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袋,但质量不是很高,许多内容都未能及时记录和归档,尤其是未从评价学生的角度去积累材料,造成在参考这些材料时,对应项目难以具体明确,增加了综合评价的难度,造成了评价结果中过多地反映师生的主观印象。二是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问题。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处于成长过程中,思想并不很成熟,相当多的学生缺乏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与客观情况存在一定距离。综合素质评价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校是第一次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所能借鉴的经验不多,部分学生和家长,甚至少数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些学生自我评价很随意,对他人的评价也不是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有部分学生没有依据标准仔细评定,只是凭平时印象做大致的评判。三是阶段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的衔接问题。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阶段性评价也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当加强阶段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衔接的研究,让综合性评价体现学生成长的变化与动态的过程,并解决综合性评价结果最终如何体现的问题。

同时,综合素质评价三年只进行一次,间隔太长,不能体现评价的即时性和进程性,未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我们将每学年评价一次,初中阶段共评价三次,然后在三次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护潭中学校长 周水清)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4号  闽ICP备07502183号-1 Copyright @ 2002—2017 版权所有:福州第三中学 技术支持:三五互联